2022年6月29日星期三

多彩科罗拉多

一年一度的独立日假期到了,因为没提前准备,就叒把之前做的几套攻略拿出来,对比机票和天气之后,决定再来一趟科罗拉多之行。为什么说“再”呢?因为我们当初从俄亥俄搬到加州的时候,就曾经一路road trip到过科罗拉多州,但是当时时间受限没过足瘾,这次补完一下。

行程:

旧金山飞丹佛,宿丹佛
埃文斯山,宿Grand Lake
落基山国家公园,宿Estes Park
落基山国家公园熊湖区,宿丹佛
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丹佛拉美博物馆,丹佛植物园,宿丹佛
丹佛艺术博物馆,科罗拉多历史中心,宿科罗拉多泉
众神花园,彩色矿山公园,宿科罗拉多泉
7月5日
北夏延峡谷公园,红石峡谷开放空间,弗洛瑞珊(Florissant)化石带国家纪念区,宿Monte Vista
大沙丘国家公园,宿Monte Vista
库里坎蒂(Curecanti)国家休闲区,甘尼逊黑峡谷国家公园北缘,宿Montrose
甘尼逊黑峡谷国家公园南缘宿Montrose
库里坎蒂(Curecanti)国家休闲区,瓜内拉(Guanella)山口,丹佛飞旧金山
今天没有正式行程,只是从旧金山飞到丹佛,白天还要上班,就选了晚上的飞机;结果大家都登机坐好之后,机长说飞行地图加载不出来,后来现场工程师登机一顿debug+重启大法之后恢复正常,飞机也因此晚点了几个小时😂

到达丹佛机场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丹佛机场路线复杂,我们又坐地铁又坐大巴去拿车。

等着坐机场小地铁去大巴车站,地铁换乘处的雕像是参加阿波罗13号任务的宇航员杰克·斯威格特,他是土生土长的科州人,后来从政参加了众议院的选举,虽然当选但是宣誓就职之前就因为癌症去世了。

我们因为是Avis Preferred用户,所以直接提车还挺快的,但即使这样也才凌晨2点多到宾馆;在宾馆check in的时候看到了管理员小狗,会用左右爪握手,还会击掌,智商拔群。

因为之前已经预约了埃文斯山的票,所以还是8点多钟就出发了。埃文斯山是美国可以开车到达的海拔最高的地方,有些人会有高原反应,我们晚上完全没休息好,在山脚下就感觉有点头疼。

第一个景点是回声湖(Eco Lake),就在公路边,可以绕湖走一圈。

下车走两步景色就不错


环湖一圈1.5英里,我们走两步就回了。


步道上有很多蓝色的小蜻蜓,其实更可能是豆娘。

回声湖的景色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不过开了一大段盘山路之后休息一下吃点零食也还不错。

离开回声湖继续往山上开就到了顶峰湖(Summit Lake),这个地方有很多雪羊,有几只就肆无忌惮地在停车场散步,身后的这只还在舔汽车;我们回来上网搜了一下,有人说羊顶喜欢舔汽车来补充盐分的。

这里可以走步道,有一些爬升,终点可以远眺另两个湖。

羊羊在无忧无虑的吃草舔盐

虽然这里的羊已经对游客见怪不怪了,不过还是保持距离比较好,免得被羊围殴。

顶峰湖的景色还不错,都7月了还能看见雪。




山坡羊



沿着步道走到湖边,湖水很清澈。

从步道下十几级台阶就能到湖边,区区这几步上下就感觉头跳着的疼,这里海拔接近1万3千英尺,不知道我们是不是高反了。




步道长的很,想走的话可以一路走到山顶;我们的终点则是芝加哥湖(Chicago Lake)眺望点,还可以看到远山;最左边无穷远处就是落基山,照片里面比较含糊。

芝加哥湖其实是两个分开的湖,分别为上芝加哥湖和下芝加哥湖。

山坡上开着高山小黄花,不知道是不是羊羊们的最爱。


湖边溜达的羊

羊一直在舔地,看公园的介绍说是地面的盐比较多,动物都喜欢舔,补充盐分。

落基山羊的站位莫名地有种世界名画的意境

走回停车场,支上三脚架,自拍几张

顶峰湖1965年被选为国家自然地标

顶峰湖全景,埃文斯山一年只有两个月的夏天,其他时间风速极猛难以驻足。

这条14英里的高山路断断续续修了10年,1930年起对外开放,被誉为是科罗拉多州的瑞士。

羊羊在欢送我们

终于开到山顶了,这里有1万4千多英尺,合4000多米,比拉萨还高一点。我们到了这里觉得极其难受,头疼欲裂,狗还想吐,应该确是高反了。


山顶风很大,还好有个Crest House石堡可以避避风;1920年代,德裔Justus “Gus” Roehling携女友(也是他未来的老婆)游览这里时,想要在这里建一座“空中城堡”;他们于1940年得到资助开始动工,在克服了严酷的寒冬之后,在1941年秋建成开门营业;1969年根据协议归还给美国林业局,1979年毁于火灾,后修整成现在的观景平台。

小狗已经高反得笑不出来了,旁边的雪羊倒还怡然自得地趴着看热闹。


山顶上还立着国际扶轮社的标志和服务宗旨

马路对面还有一条登顶步道,虽然很短但是有100多英尺的爬升,我们走得也是举步维艰。


虽然走得很艰难,但还是很值得的,远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

埃文斯山的名字来自于科罗拉多州第二任州长约翰·埃文斯,曾有印第安人团体建议将山改名,因为约翰·埃文斯曾经导致了针对印第安人的沙溪大屠杀,但最后还是维持了现名。


下面就是我们刚刚到过的顶峰湖



石头上趴着一只旱獭

当我看着群山时,群山也在看着我,啊不对,是雪羊也在看着我。

赶紧走回停车场开车下山以缓解高原反应,从山上开下来的时候我已经处于昏沉状态,只能跟着前车慢慢开。

路边的街趴景点也不错


山腰处有个Dos Chappell自然中心,有一点展览,还有一条看狐尾松的步道。

自然中心里就有一棵古狐尾松,这种树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据说是活得最久的树种,我们在因约国家森林大盆地国家公园也见过。

年龄古老的树木截面

高山植物的根,地面上的茎叶很小,根很发达,我们称之为大根,总感觉有一种白萝卜的味道。

长尾巴小耗子的家

上步道了,有一些植物的说明牌。

2005年树立的国家森林成立百年纪念



后面都是狐尾松,感觉这里的狐尾松挺健康的,还能看到很多绿色的松枝,加州因约国家森林里的都秃了,可能因为比较老吧。


这里海拔1万1千多英尺,高原反应大大地缓解了。


这片叫做歌利亚山自然区,跟牌子合完影继续下山。

离开埃文斯山后,我们又进了落基山的Berthoud山口,小狗刚刚缓解的头疼在落基山口下又发作了。

这里是美国大陆分水岭步道的一部分,大陆分水岭步道和太平洋步道、阿帕拉契步道并成为美国远足三冠王,全长5千多公里,还会穿过冰川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在路边景点照了几张相片之后就奔赴宾馆休息了

跟着我们上了埃文斯山的可乐,可乐罐都被稀薄的空气挤兑变形了。

昨天被高反折磨了一天,到宾馆后吃了泰诺后就早早休息了。今天早上感觉已经完全恢复了,开启落基山国家公园之旅。落基山公园夏季会限流,要提前到网上订票,规则有点复杂,要去的朋友一定要做做功课。


我们住的小宾馆,就在公园西门门口,很方便,景色也不错,马路对面就是暗影山湖(Shadow Mountain Lake),但我们昨天实在没力气逛了,今天就打卡留念一下吧。

第一个景点在落基山公园主体外的东湖口,走一小段步道到Adams瀑布。

步道挺好走的,两边是树林,走起来轻松愉快。

这里虽然在落基山公园主体之外,但仍然归国家公园管理,有ranger巡查。



很快就走到Adams瀑布了,瀑布不高,水量挺充沛。



这里还有一些长步道,可以探索落基山深处,我们就浅尝辄止,在此打道回府,随大流去了。


往返刚好1英里

停车场边的Grand湖,湖边还有一些救生衣,告诉大家游泳要注意安全。


刚才一直阴天,现在开始下雨了。

第二站是Kawuneeche游客中心,门口有国家公园的牌子。

游客中心位于公园门外,紧挨着科罗拉多河的一条支流。

游客中心里有一些展览,各种耗子张牙舞爪的。

落基山国家公园门票30刀,这就到我们国家公园年票发挥作用的时候了;路边有些停车点,照片里是Habison草甸,1896年Habison姐妹曾在这里建立小木屋居住,还经营一家奶牛场;1930年代国家公园将这片地从她们的养女手中购得,并入了落基山国家公园。

进了公园后的第一个主要景点是Holzwarth历史点,就是Holzwarth一家的小木屋。

Holzwarth一家原来是在丹佛开酒馆的,1916年美国颁布了禁酒令,他们一家子1917年就在这里买了一块地,改行开农场了。

去小木屋的路上开始下雨了,一片雾气蒙蒙的。


流经农场的科罗拉多河,这条河就发源于落基山国家公园,源头就在上游十英里处,之后会一路穿过峡谷地国家公园格兰峡谷国家休闲区大峡谷国家公园和胡佛大坝所在的米德湖国家休闲区,最终在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湾汇入太平洋。

路上就有一些中古的农业机器,在美国有很多类似的农场,也能看到这些的机器。

走到小木屋了,总有十多座,这三个并排的小木屋分别是Rose木屋,双胞胎1号木屋,双胞胎2号木屋。这里有志愿者讲解,特意提醒我们现在下雨,如果有雷击危险的话会让大家紧急进屋避险。

小狗肚子里坏水太多,一听说有雷击赶紧夹着尾巴窜到小木屋里来了。


除了给Holzwarth一家提供住宿,这里还曾给落基山的游客提供服务,所以房间挺多的。

屋内的陈设也都中规中矩,农场被叫做“无夏农场”,感觉非常贴切,冬天应该冷得离谱。


小木屋中最大最中间的是“妈妈木屋”,居住的是Holzwarth家主心骨Sophia Holzwarth,这里也是居住环境最舒适的。


厨房,各种设备都挺齐全的。

地上的小木盒是冰箱,利用溪水保持低温,延长食物保质期;我们很好奇就这里的温度为什么还需要冰箱,讲解员说有些像牛奶一类的食物对温度要求比较苛刻,所以冰箱还是必需滴。

“妈妈木屋”正面,讲解员说Holzwarth家的子女们都愿意住这自己的小屋里,所以才分别建了各自的木屋。

木料棚

做皮具的小屋,主要是男主人使用的。


早期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Holzwarth一家曾还伐木卖冰维生,直到1920年代开始经营旅游业才开始好转。

各种动物的角


1974 年这里被大自然保护协会买去,于 1975 年移交给国家公园管理局,也并入了落基山国家公园。

回去的路上看到了驼鹿

驼鹿在Kawuneeche山谷算是比较常见,它们喜欢独处,所以要远远地看。

回去的路上雨已经停了,科罗拉多河流的正欢,很难想像小溪一样的河水一路南下,在亚利桑那州冲刷出了科罗拉多大峡谷。



走回来坐着歇会儿,雨停之后人流也上来了,还有大巴拉着学校的小朋友们来field trip。

离开Holzwarth历史点,我们继续游览落基山公园的步道山脊景观路(Trail Ridge Road)。

远景(Farview)景观点,都是雾,什么都看不见,当时还担心整个落基山都被雾遮住,那就白来了。

《寂静岭》既视感


大陆分水岭的米尔纳山口,海拔一万多英尺;这里左边的水汇入大西洋,右边的水汇入太平洋。

大陆分水岭旁边就是Poudre湖,我们就在步道口晃了一下。

从这里既可以走步道到高山游客中心,也可以走大陆分水岭步道去加拿大,它们对于我们来说大概分别是低阶无穷远和高阶无穷远。


Medicine Bow Curve景观点,到这里时雾基本散了,可以看到远山了。

据说从这里极目远眺还能看到北面的怀俄明州

清楚的树线,上下是两种生态系统。

近处没树的地方属于高山苔原生态系统,下面长树的地方则是亚高山生态系统。



继续沿着公路往东开就到了落基山国家公园的高山游客中心

这里是公园的核心区域,风景非常好;落基山国家公园坐落在被称作北美的脊梁的落基山脉上,和冰川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及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同属一脉。

高山苔原介绍

黄腹土拨鼠

游客中心就是一些常规展览,讲讲落基山的生态环境之类的。

游客中心人多的有些出乎意料



礼品店的熊熊

游客中心外的景色非常好

游客中心门口还有一条往返1英里的高山山脊步道可以走到山顶,步道不长,但风很大,注意保暖。

小狗之前做功课完美地忽视了这条步道,可能是50米的爬升完全没当回事儿,实际走上才知道高海拔爬升不可小觑。

步道上的景色真的很赞,远景是群山,脚下是非常有特色的高山苔原。





步道尽头是个海拔高度牌,这里有1万2千英尺高,瞬间觉得有些头疼。


这些应该就是我们在游客中心看到的大根小花



离开游客中心,路边的Gore山脊观景点。


下一个景点是熔岩悬崖眺望点,这里是公园内少有的熔岩地貌,可以看见冰川和一个小湖。

再往前开一段路就到了苔原社区步道,我们车停在步道对面的Rock Cut,景色也不错。


步道往返1.6英里,爬升也是50米左右;这里海拔更高,风更大。

这里妥妥的该穿羽绒服

步道上还有蘑菇石景观


蘑菇石上层是片麻岩,下层是银羽花岗岩。

这里风大天冷,能够在高山苔原生长的植物都是勇士。


狗冷得抱着蘑菇想要来一口



步道终点是岩石形成的窗口


这里的氧气含量大概是我们湾区氧气含量的三分之二,对我们还是不小的挑战。


路上有各种说明牌,还有些牌子上写着小诗。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首小诗让我们驻足且听风吟,风吹的我们恨不得飞回车里去,且听风吟臣妾做不到啊。


走回停车场了,这个步道的景色很好,跟游客中心的那条步道很类似。

再往前开就到了森林峡谷眺望点




这里可以俯瞰Hayden峡谷和峡谷湖


峡谷是冰川作用切出来的


下一个景点是Many Parks Curve,这里海拔低了不少,风小多了。

远处有个缺口的山峰就是公园最高峰朗斯峰,那个缺口俗称“钥匙孔”;朗斯峰海拔1万4千多英尺,不是一般的步道,我们曾经认真考虑过,但是这次高反有点严重还是作罢了吧。

这个景点主要就是沿着公路边的木板路走一走,看看远山。



逛了一圈后继续前行了

下一站来到了隐谷景区,Junior Ranger的照相小牌子。

这里的景色就一般啦,时间还早,就随便走两步吧。


海拔下降之后小狗也满血复活了



这里比较适合野餐休闲

离开隐谷就到了河狸池塘,就是个小池塘,也没看见河狸。




我们原打算走个中高难度的鹿山步道,到了步道口的时候已近黄昏,我们还要刷明天熊湖的票,这里连个信号都没有,在步道口晃晃就离开了。






这里叫西马掌公园,就是个街趴点。

再往前开就到羊湖了,满眼深浅不一的绿色,秋天应该会更美吧。



拍拍羊屁

羊湖虽然没有游客中心,但是有个ranger小屋,定时有会ranger讲解大角羊。


再往前开一点就到秋河游客中心了,我们7年前就到过这里,当年来的时候是4月,还在出山的路上遇到了暴雪。



放一张七年前的照片

再跟熊熊握个手,熊熊是连根毛都没变呀。告别熊熊,赶紧去宾馆订熊湖区的门票了。

昨天在最后时刻订上了熊湖区的门票,一大早到了熊湖步道口的停车场,发现已经没有车位了;好在熊湖区有个大停车场可以坐公交到步道口了,熊湖真是火爆呀。

熊湖步道上有5个高山湖,我们打算都走去看看。

步道口就是熊湖,我们7年前也来过,当时都是雪,完全没看到湖水。


这次来看到了熊湖真容,湖水倒映着落基山,真的很漂亮,秋季还有红叶,应该会更漂亮,留个念想,下次再来。




我们上次来的时候就在熊湖边瞄了一眼,其实步道可以绕熊湖一周,各个角度都很漂亮。


熊湖这圈步道,很轻松,完全没有爬升,离开熊湖就开始爬山啦。

7年前这条步道都是齐膝深的积雪,我们走了一小段就回去了,这次一定要走完。


步道边还有一些小瀑布,今天天气有点热,在水边歇会儿。



终于走到第二个湖啦,仙女湖(Nymph Lake),这个湖比较小,是三角形的,就这个角度比较好。

对比一下7年前的仙女湖



继续往前走就是梦湖(Dream Lake)了,这个湖是长条形的,这段的步道也是沿着湖走的。




湖水碧绿,还有很多鱼。

回来上网搜一下好像是鳟鱼

离开梦湖,开始往翡翠湖(Emerald Lake)走,翡翠湖就是步道的终点了,这段路爬升很多,比较累。

终于走到了,湖边挺多游客的,有一对夫妇带着6个小孩儿走这个步道,真是打心底里佩服呀。

翡翠湖连着冰川遗迹,看山看得很清楚。

在湖边休息休息就准备下山了


走回梦湖了,梦湖边有个岔路可以走到海牙哈湖(Lake Haiyaha),我们看时间尚早,就决定再走走Haiyaha湖。

Haiyaha湖的步道更不好走,坡度大,风也大。


有一段路挺窄的,边上就是悬崖。

下面的小湖看形状应该是来时经过的仙女湖






路上树还挺多,显然海拔不算特别高。



小路尽头是一个小水坑,前面已经没有路了,都是大石头。我们心想不会这个小水坑就是Haiyaha湖吧。大猪看了看地图,说应该还要再走一段。

最后这段路很不好走,完全没有路,就是在爬石头。

终于走到湖边了

Haiyana湖的颜色很特别,有点奶绿色,爬到这里也算物有所值了。

这里能落脚照相的地方不多,除非有特别的攀爬能力。


我们把背包和登山杖都放在这棵歪脖树下面了,从湖边回来后在树下进行野餐。


走回岔路口了,这边还有积雪,之后就一路下山了。

从熊湖下来我们又来到了Sprague湖,这个湖的步道比熊湖好走很多,没有爬升。

7年前我们也曾绕湖一周,当时湖周围都是雪,是高冷之美,这次来绿树环绕,感觉非常不一样。


七年前的照片,当时落基山国家公园还没有复杂的预约系统,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流。





还有凳子,坐着看湖景,十分惬意。


熊湖路上还有一个Moraine公园探索中心,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快要关门了,匆匆逛了一圈就出来了,连纪念品都没来得及看,小狗碎碎念的旱獭自然也还没买着。


游客中心门口的山景也很好,似乎跟熊湖步道上的差不多。

开出熊湖路,我们又逛了下公园门口的河狸草甸游客中心,这个游客中心关门晚,主要是想买旱獭玩偶,结果这里还没有了,有点小失望。

人与生态圈项目铜牌

国家公园常见的首任负责人纪念铜牌

我们想找世界自然遗产的牌子,看了好几个牌子,都不是,只好悻悻然的离开了;后来回家仔细一想才记起来落基山国家公园不是世界自然遗产。来的时候还看到一个女游客在门口蹭网刷明天落基山公园的票,后来走的时候碰到她,她说刷到了,看来大家都是这么刷出来的。

公园东面的7号公路上还有一些景点,最著名的当属朗斯峰了,我们此行没计划挑战,还是选择了Lily湖步道作为今天的收官步道。


这个步道我们当年也来过,当时走到这个小观景台留了个影就离开了。

故地重游,山还是那些山。


远处的山就是朗斯峰,在这里就能清晰的看到朗斯峰步道的标志——钥匙孔,看着就腿软。



还遇到了麝鼠出来遛弯


麝鼠窝的入口要从水下进入,所以它们一游到岸边就醋溜到水下不见了。

麝鼠窝就在这一带

继续绕湖走一圈,全程不到1英里。




一天的湖泊之旅结束了,再见,落基山。

我们周末这两天都安排在了丹佛市,主要行程就是薅BOA羊毛,逛博物馆。

周六早上先到了丹佛自然历史博物馆,来了之后发现这个博物馆很大,展品很丰富。

科罗拉多州有很多化石挖掘地,博物馆里有很多关于古生物的展览,这个展厅是介绍流星撞击地球之后生态系统是如何恢复的。

展厅里有关于化石发现和分析的讲解,重现了科学家们如何重建这个失落的世界。

离开化石展厅,我们就进入了太空漫游展厅。先从远古人视角看看太空。

再来看看玛雅人眼里的太空,争取明年去看看实景。

进入现代了,首先是机遇号火星车。

还可以操作一下太空车完成任务,可惜对于小狗来说太难了。



火星惊现神秘小狗

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博物馆还挺国际化的。

好像是广义相对论模拟器,展示引力造成的空间扭曲,小狗太沉空间都扭曲成黑洞了。

闻一闻其他星球的味道

通过回答问题来分配太空探索中的职业,我是医师。

小狗是up主

红外线摄像仪,我们在俄亥俄州纽瓦特的博物馆也玩过类似的;先按按前面的模子,冷模子照出来的是蓝色的,热模子照出来就是白色的。

地球洋流

摸摸陨石

1972年底的阿波罗17号任务带回的月壤,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踏足月球。

月壤就是这小扣扣,非常珍贵,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

模拟星空,比较假,糊弄糊弄小朋友还可以吧。

体验体验太空舱,小朋友们很兴奋,玩得很开心,我们也凑个热闹吧。


多重宇宙

小狗又窜回来看月壤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啊。

大厅里还有昆虫标本展

科罗拉多的蝴蝶和蛾子

硅化的侏罗纪树干

参观的下个展厅是珠宝与矿物厅


大门装修成矿井的样子

开始看的都是矿石,天然晶体的形态也挺好看的;照片里的是2004年在科罗拉多发现的目前北美最大的海蓝宝石标本。

19世纪末开始挖掘的圣胡安山所出产的矿石,矿山一直开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1889年在科罗拉多州柳溪发现的银矿,引发了一小轮“淘银潮”。


因为科罗拉多州盛产海蓝宝石,海蓝宝石也成了代表科罗拉多州的符号。

鹰矿是科罗拉多最老也是产出最稳定的锡矿

科罗拉多的矿业开发带了人口和繁荣,塑造了科罗拉多的历史。


水晶矿场景重现

派克峰伟晶岩产出的黄玉

落基山脉的Front Range区产出的矿石

科罗拉多出产的狗头金

科罗拉多出产的最著名也是最大的狗头金——“汤姆的婴儿”,它重8磅,
发现于1887年,但在20世纪初就消失在公众视野里了,直到1971年博物馆员工检查一个大木箱时此重新发现了它;比较可能的说法是博物馆的创建人John Campion拿它参加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之后捐献给了博物馆,然后就一直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仓库里。

科罗拉多经历过数次的“淘金潮”和“淘银潮”

走到珠宝区了,真好看呀,小狗眼睛直往外放贼光。



各大钻石

还有蛋白石

1万多克拉的黄玉

紫水晶

各色水晶

水晶刺猬

各种硅酸盐晶体



各种钒酸盐、钨酸盐和钼酸盐

墨西哥奇瓦瓦出产的硫酸钙晶体

各种卤化物矿石

各种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各种硫化物和硫酸盐

感受一下各种矿石的手感

用手颠一颠同样体积的重晶石和水晶,重量相差一倍。

报告发现银矿

科罗拉多的著名水晶矿石——“阿尔玛之王”,包括各种颜色的水晶。

墨西哥水晶洞

科罗拉多的狼


楼梯间的大号化石,应该是鲸鱼吧。

再到埃及展厅逛逛,展品比较一般吧;宣传片还挺有意思的,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木乃伊,给木乃伊做核磁共振;照片里的木乃伊棺是1994年的复制品。

拉姆西斯三世时期的神庙,据说木乃伊的起源来自于欧西里斯,他被兄弟赛特谋害分尸;欧西里斯的老婆伊西斯和她妹妹奈芙西斯在埃及各地把尸块都收集起来,制成了第一具木乃伊;之后欧西里斯就复活了,并负责拿着天秤在阴间审判死者。

这里介绍的是1994年复制木乃伊棺的过程,使用的都是古代的工具。

《亡灵书》

底比斯阿蒙神庙书记官的木乃伊棺材盖,制作精良,上面的彩绘历经近3000年仍保存良好。

通过对木乃伊的CT扫描和3D重建,重现了这位2900多岁古人的面貌。

2900年前的木乃伊,内部在去除内脏之后填充了各种高质量的织物,裹尸布上也有很多饰品。这个木乃伊是女性,死时大约30~35岁,在当时是正常死亡年龄;有趣的是根据棺材上的彩绘描述和碳十四检测,这个棺材是2800年前一位男性的。至于为啥会有这种文不对题的情况,据猜测可能是售卖木乃伊的商人私自搭配的;其实一直到1946年之前,游客都可以在埃及购买木乃伊,博物馆里的两具木乃伊都是本地富商在1904年环游世界时买来的。

2400年前的木乃伊,也是一位30多岁死去的女性;这个木乃伊的脑子和部分内脏没有移出,内部填充的织物质量也一般,裹尸布上只有一个别针;和之前更老的木乃伊比就略显寒酸了,可见决定木乃伊质量的还是死者的身份和财力,而不是随着时间而带来的技术进步。这个木乃伊虽然在古代遭到过盗墓者的破坏,但是头部的裹尸布是20世纪才移去的。这个木乃伊的棺材也比尸体要早600年,看来这种棺尸不匹配的情况很普遍。

古埃及还有很多动物的木乃伊,右面的就是鳄鱼和秃鹫的木乃伊,动物木乃伊主要是宗教用途;左面这里陈列的都是木乃伊裹尸布上的装饰品。

木乃伊的陪葬品,一般都是各种俑、食物和个人用品。

这个2400岁的木乃伊的棺材也不如2900岁木乃伊的棺材好看

埃及展出来又见鲸鱼骨骼,说明牌介绍了是长须鲸的骨骼,它的体形史上第二大,仅次于蓝鲸。

进入自然展厅,这个博物馆不但有很多动物标本,还把这些动物生活的环境也搬来了,可以更全面了解这些动植物。

平原草地

低地河流

各种蘑菇

怎么转都不会倒的陀螺椅

这个区是北美鸟类,照片里面是路易斯安娜,有点大沼泽的意思了。

阿拉斯加之春

对于北极短暂的春天,动植物们都得抓紧时间在松软的土地上努力生存。

全年都在海上捕食的海鸭,春夏时节要在阿拉斯加沿岸生育。

文图拉地区的加州秃鹫

爱荷华州的旅鸽,1890年代的时候它们还在美洲大陆遮天蔽日,到1914年就因为西进运动带来的商业活动而就灭绝了。


艾草松鸡,北美洲最大的松鸡。

野火鸡,加州就挺常见。

美国鸟类区和科罗拉多生态区紧挨着,我们走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照片里的是亚高山林。

树线,树丛里还藏着小动物。

高山冻原,前两天的落基山就有这种生态,这里还有标志性的高山土拨鼠。

柏树林

金雕

倒下的树木也是生态圈的一部分,既可给菌类做养料,也可供小动物做巢。

开始游览这个博物馆最出名的史前之旅展厅了,看名字就知道是看各种史前动植物化石的。科罗拉多州出土了很多恐龙化石,博物馆的展品自然十分丰富。我们都不怎么懂,也没时间仔细看说明,就看个热闹吧。

门口就能摸摸9千5百万年前的恐龙脚印化石

化石形成的过程,除了生物本体化石,还有生物印记化石。

化石的相对年代,可以自己做小游戏排序看看结果对不对。

鱼类的演化

腕足动物和三叶虫的进化

古生代的海洋

盾皮鱼与鲨鱼争霸海洋

古代海洋中的角石和海百合

楼下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一会儿再去看

古代两栖动物

3亿年前蕨类植物的大号化石

二叠纪大灭绝带走的动物

和后面吸睛的爬行动物化石相比,前面的巨大节肢动物化石更惊人。

3亿年前森林在大部分陆地上复苏了,它们更多是蕨类和被子植物。

一部分两栖动物进化成了爬行动物,它们逐步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可以更加深入内陆。

同样是3亿年前,昆虫开始会飞了;不同于大部分昆虫,蜻蜓的体型到今天并没有缩小很多,形态也没有太大变化,而它古老的结构比今天人类的飞行器都要优秀,科罗拉多大学将其飞行机制用机械还原了出来,就是图中右面的这个设备。

远古时期美国中部是一大片海洋,其两侧今天称为“堪萨斯海岸线”,照片里面就是其存在的化石证据。

终于来到恐龙时代了,6千6百万年前这里是白垩纪溪床,照片里面是两只冥河龙正在PK。

白垩纪的树林

白垩纪的树木化石,这也是恐龙最后的日子。

白垩纪溪床存在的证据,冥河龙的头骨很亮眼。

硅化木化石,我们在亚利桑那的硅化木国家公园见过好多,照片里这个树木是三叠纪的。

剑龙

梁龙的化石,我也就到它膝盖吧。


梁龙脚下的怪嘴龙浑身披甲,就像一个移动的城堡,但是根据体型和牙齿分析,它其实是种植食恐龙。

苏铁化石

各类恐龙头骨

恐龙门类五花八门,除了前面的各种巨型恐龙,也有照片右下角这种小号恐龙。

大海爬的化石,每根骨头都看得清清楚楚。

不起眼的幻龙化石,成熟个体就一个巴掌大小。

中生代的海洋自然是海爬的天下

各种底层海洋动物

巨型贝壳

各类菊石

薄薄的一层白条就是著名的K-T线,恐龙尽灭于此时。

开花时代到来了

新生代哺乳动物崛起,从6千5百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5千万年前怀俄明的化石证明那里当时还是雨林

恐龙退场之后,一些小型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一起存活了下来。

小狗返个祖,看看还能不能悠起来。

鱼类在新生代也有很大的发展


始新世开始大量出现哺乳动物,很多今天看来都挺奇行种的。

因为这里曾是雨林,所以现在佛罗里达州才有的鳄鱼和海龟,它们的化石就在落基山脉发现过,距今大概5千万年左右。

5千万年的棕榈树叶化石

哺乳动物也向着更大、更快、更具社交性的方向发展。

化石未整理完时杂乱无章

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看头骨个头都不大。
 
2千万年前的内部拉斯加木地,“大猪”正在依靠视野和嗅觉来搜寻草丛中的猎物。

内部拉斯加林地存在的化石证据,现在那里已经是一大片草原了。

哺乳动物化石大聚会

化石床

通过化石来复原曾经存在过的生物是一门复杂又充满想象力的工作,恐怕福尔摩斯在世也难以胜任。

马类进化的故事

人类进化之路,小狗这是要掉头往回走啊。

人类的祖先


新生代的海洋,哺乳动物又下水了。

过去很长时间都认为美洲人类的生活史只有3000年,但是1927年对新墨西哥州古人类生活遗址的挖掘将这个时间追溯到了1万年以上,这次考古活动就有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学家参与。即使到了今天,博物馆内还是有超过百名员工在实验室工作,这样博物馆所收藏的化石才能有四分之三可供展出了。

猛犸大象的头骨,大象牙威风凛凛,此外还有研磨用的臼齿。

实验室内景,今天是周末里面好像没人。

小狗亲自下爪体验下挖掘化石

古代生物馆也逛完了,这个博物馆比我们预计的大很多,后面的行程要加快步伐了。


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过程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也许有人不相信进化论,但是科学本身就是提出问题的过程。



有羊驼那必须得得着啊

科罗拉多自然历史博物馆1908年的样子,大部分建筑都在1987年博物馆扩建中拆除了,但部分结构仍存在于今天的博物馆当中。

瓦西里·科瓦诺连科的俄罗斯宝石雕刻,看上去有点像中国的琉璃,都是俄罗斯特色日常生活,比如照片里面的割草。

冰钓和桑拿,尤其这个桑拿是一个瘦子给大胖子搓澡,非常有喜感。

西伯利亚的囚犯,作品除了石英之外,还使用了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和金银等贵重材料。

洗衣女工的一天和东正教老信徒

桑拿二号——还有服务人员拿桦树枝抽打客户,喝完最后一滴伏特加的酒鬼,还有作者在1981年来到美国之后创作的美国主题作品淘金者。

拿着三弦琴弹奏唱歌的散步夫妇和孤独的画家

纺羊毛的祖母,博物馆的这个展览是作者作品最大的公开展览,一共有二十件作品展出。

木桶浴和泡冷水澡的夫妇

用传统的面包和岩盐招待客人的老者

弹唱的知音和泡澡吃西瓜的男人

这个叫做《知音》的雕刻是作者最早展出的作品之一,当时他的主业还是戏剧场景设置;但是因为最早的展出没有取得苏联当局的同意,加上主题也不够贴近主流价值观,所以作者一度受到冷藏,最后靠着他老婆犹太人的身份辗转来了美国。


接着回来看动物,南美洲有很多神奇动物,很好看。

非洲的凹嘴鹳

显然我们是逛串了,没进南美洲厅,先逛了非洲厅。

非洲的动物都比较彪悍,各种冲人呲大牙。

非洲内陆奥卡万戈河的大鳄鱼

猎豹与羚羊,动物世界标志场景。

休憩的狮子

生活在黑非洲的赤驴羚

非洲牛科动物的辨识方法,要认清楚难度还挺大的。

南非剑羚

跳羚和狷羚

应该是早期人类的洞穴壁画,画得还蛮不错。

黑马羚与疣猪

斑马骨骼,它们到底是黑皮肤上面长了白条纹还是白皮肤上面长了黑条纹呢?

密苏里州鸟类保护区里的雪雁

走进美洲鸟类展厅,画风立马就变了,圭亚那的美洲红鹮很好看。

科罗拉多南部鸟类保护区的沙丘鹤

危地马拉的云雾森林

科罗拉多州南普拉特河流域的鸟类

科罗拉多州生活的小草原松鸡

厄瓜多尔伊莎贝拉岛上生活的鸟类

鸟类最大的天敌之一就是和人类一起四处醋溜的家猫和野猫。

百花齐放的沙漠,我们也去过沙漠,可惜没赶上过这么繁盛的花期。

我们又进了人体
生命科学为主题的《远征健康》展厅,这里是虚拟在埃文斯山活动为主题,探寻人体的内部机能。

这里有非常多互动的项目,进门的时候可以领一个磁卡,记录参与的项目;小狗先展示一下血液循环系统。

不同温度和风吹条件下,血管的收缩与扩张。

模拟走高山急流上的独木桥

血管透视仪,可以清楚的看到血管。

和旁边的手臂血管分布图对比一下

我也来试一下是,感觉应该给打点滴的护士找血管用。

海拔高了之后,尿也会变多,不知道博物馆这里展示的是不是真的人尿。

骨骼与筋肉

观察瞳孔变化

玩玩体感游戏

真实场景后面是绿幕

模拟攀岩,虽然是模拟的,但也有些难度。


各种霉菌,颜色还挺丰富的。

测身高臂展的,大猪方方的。

吃下去的能量棒被吸收的过程

这个游戏挺有意思的,用脑电波推动小球,可以2个人battle,感觉获胜秘诀是心算1000除以7;以上是小狗吹的牛,其实看小狗的表情也知道,我分分钟就把球推到小狗那头去了。

选择健康丰富的饮食组合

离开的时候,各种测试结果还可以打印出来,算是个小纪念品吧。

1429年出生的树木,年轮记录下了气候的变化。

我们又回到动物区,照片里是叉角羚;不管路线了,各种瞎逛吧。

撒欢的北美野牛

正经的北美野牛,可以摸摸野牛皮毛感受一下。

科罗拉多的棕熊

阿拉斯加的棕熊


阿拉斯加生活的北方海豹

阿拉斯加的海象


加州海狮,就生活在我们游览过的新年州立公园

生活在同样位置的北海狮,海狮的耳朵都很明显。

阿拉斯加生活的北极熊

内陆的棕熊和海边的棕熊体型、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很不一样,左面是科罗拉多最后一只棕熊的头骨,右面是阿拉斯加棕熊的头骨,差别明显。

小狗跟熊熊击个掌

阿拉斯加黑熊,黑熊也有棕色的,通过颜色是区别不出棕熊黑熊的,主要还是要看体型和长相。

加拿大西海岸的黑熊

怀俄明黄石国家公园的黑熊

狗熊

黑熊刚生下来大概才半斤重,但各个都是爬树好手。

巨大的鹿角,不知道顶着这个23斤重的东西在头上是个什么感受。

鹿也会反刍,这样它们可以快速把食物吃下去,之后再慢慢消化。

又走到大洋洲展区了

澳大利亚东海岸雨林里的南方鹤鸵

鸸鹋与袋鼠

同样是澳大利亚雨林里生活的树袋鼠

新西兰坎贝尔岛上的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

正在社交的皇家信天翁


落基山大角羊,它的羊角也是一环一环的。

从左到右依次是麋鹿、大角羊、北美野牛和鹿的头骨。

狮子教小狮子捕食

加拿大猞猁

羊vs大角羊

学名是狼獾的金刚狼

美洲水貂

角长得很夸张的阿拉斯加驯鹿

北极生活的麝牛vs北极狼

落基山雪羊又出现了


小狗藏在狼群里

夜行动物们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的温带雨林


我们此行见过的驼鹿

捕食雪下小耗子的狐狸

黑足鼬,1979年曾被认为已经灭绝,但是1981年又在怀俄明的一家农场里重新出现了;它们领地意识强烈,而且特别喜欢捕猎土拨鼠。

适应性超强的郊狼,在人类领地内也能找到生存之路。

河狸

河狸会嗑木头做水坝,算是和小狗是半个工程师同行。

河狸嗑的树有很规律的牙印,小狗也想试一下看看牙口怎么样。

早期的北美殖民者曾经大量捕杀河狸做皮毛生意,尤其是河狸皮做的帽子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因为河狸生意引发的利益争端,当年法国还和北美的原住民发生过河狸战争。

北美常见的动物们

正在喝奶的小海牛,它们冬天会在佛罗里达暖和的水域里过冬,我们在佛罗里达的大柏树国家保护区里面就瞟见过它们。

见角识鹿鹿

丹佛的天际线

北美土著展厅,和而不同是这个展厅的主题。

图腾柱,博物馆真的挺大的,继续走马观花。

海边原住民的生活用品,还有雪松做的独木舟和桨。

美洲原住民的散财宴仪式,是用来夸耀自己财力的;西方开拓者认为这种土著仪式阻碍了他们传播基督教而加以禁止,加拿大直到1951年才解除禁令。

生活在海与山之间的原住民以精巧的编织物而闻名

大盆地和高原土著的生活

纳瓦霍保留地展览,这是美国最大的原住民保留地,我们去过的纪念碑谷纳瓦霍国家纪念区谢伊峡谷国家纪念区就位于这里。

山之魂阿帕奇部落

纳瓦霍族传统建筑Hogan,圆形屋顶代表天之父,地面代表地之母,四周的墙面代表群山,门口面向东方迎接朝阳。

木屋内部

霍皮族的小屋

霍皮族代表祖先神灵的Kachina人偶

沙漠中生活的祖尼族

祖尼族的遗产地图

世界文化遗产陶斯


捕猎野牛的土著猎手

平原上生活的原住民的服饰

原住民艺术品

生活在南北达科他州的拉科塔族的天文知识与信仰

生活在科罗拉多州的夏延族的日常生活

北美土著虽然科技工具落后,但是武德爆棚。

犹他族的节日生活

犹他族的男女服饰

现代原住民的生活也融入了很多美国流行元素

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原住民曾经组成过易洛魁联盟,就是他们早年和法国进行了河狸战争;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联盟的
很多成员都搬去了北面的加拿大。

五大湖区的原住民种植野稻,除了吃,这种作物也有精神意义。

树皮和树木是北美原住民常用的材料

东南部的原住民则发展出更多的农业


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更多使用动物皮毛来做衣服以度过严酷的冬天

海豹皮做的气囊还保持着它原来的外形

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还会建造冰屋,里面铺上动物皮毛保温。


尤皮克人的海豹面具

终于把自然科学博物馆逛完了,下一站是拉美博物馆。

拉美洲博物馆很小,就一层楼,也没啥有名的展品,我们大概用了10多分钟就逛完了;照片里的是Delilah Montoya的摄影艺术品《语言即力量》。

右边的作品是科罗拉多大学教授Quintin Gonzalez的作品《宇宙》

右边同样是该作者的作品,叫做《Ixchel》,是玛雅文化中掌管生育与医学女神。


Sylvia Montero的艺术品《她是用什么做成的》,弗里达·卡罗也是墨西哥现代艺术标志元素之一。

艺术家Carlos Fresquez和Frank Zamorasettlers艺术品《我们的古老未来》。



中间的素描源自1885年所绘的玛琳切画像,玛琳切是墨西哥历史上的传奇女性,某种程度上算是西班牙殖民者的带路党,在墨西哥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Anthony Garcia的作品《被污染的》



人长得像骷髅的风格很墨西哥


Mario Zoots的作品《玛琳切》,整个展览都是以她为灵感的作品。


蒙特祖玛二世与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settlers会谈,最右边的翻译就是玛琳切。

古代美洲艺术展览,照片里面是复原的魔术师金字塔,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Uxmal;这个金字塔模型是30年代WPA艺术家创作,后由丹佛艺术博物馆转赠这里的。

墙上的壁画也是墨西哥波南帕克神庙中壁画的复制品

大约400年前,西拔牙传教士开始在新墨西哥的Rio Grande河谷传教,试图将普韦布洛人转向基督教信仰。

这个展览就是这个过程中的艺术品,包括从17世纪到现在的20余件作品。

所以自然这些作品都是宗教题材的

开了天窗的艺术品

门口留个影吧,要不都不记得来过。


停车的地方离博物馆还有一段距离,正好照照街头涂鸦,感觉回车的时间都比在美洲博物馆里的时间长。

今天最后一站——丹佛植物园,这个植物园需要网上预约,夏天开到晚上8点;这里停车位周末还挺紧张,但是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所以还凑合。

植物园也挺大的,有两个园区,儿童园就开到5点,我们就先逛了儿童园。

儿童园的步道是个小上坡,模拟了海拔变化,比如我现在站着的地方就种了海拔9000米的植物。

桌椅都很cute

连接土拨鼠山和鼠兔山的大桥

总共就这么高

给小孩玩的木帐篷

鼠尾草

鞑靼槭




小舞台,我也装装嫩。


小向日葵



儿童园不大,一会儿就逛完了,不过天气真的很热。

开始逛植物园的主馆了,比儿童园大多了。

一进门就看到了各种大花花,先跟菊类植物合个影。

黄栌

凌霄



萱草

这一片叫做感官花园,算是体验区,可以摸和闻;有含羞草,摸了之后叶片就闭合了,还有叶子表面长毛的植物,摸起来毛茸茸的,还有一些香料,比如迷迭香,百里香,薄荷,闻着提神醒脑。



毛毛的叶片,摸着挺舒服的;我摸的时候还被滴在上面的松油烫到了手指。


决明




开红花的好像是美国薄荷


植物园还有室内部分,是个大型温室,种的都是热带植物。

我们近期去了2次夏威夷,看着有些植物还挺眼熟的。

左边大叶子的明显是凤梨属的植物



百合竹

蜻蜓菠萝

天棚上的雕塑和温室的环境也很配


木瓜

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桔色小花

苏铁

肖竹芋

温室还是好几层的,不想坐电梯也可以走中间的木楼梯上下。

号角树的大叶子


植物园还连带着一个艺术展可以参观

展览的作者是纽约雕塑家Ursula von Rydingsvard,她的作品多用木材,表现的主题也是自然相关的。


室内部分逛完,继续逛室外部分。

这一片叫做阴凉花园,有一些树木遮阴,感觉大部分游客都走不到这里。

丝兰和毛绒花

鼠尾草从后面的建筑是橘屋,大概类似花房,今天好像有人在办婚宴。


这一片的植物是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共同选育的,都是适合较高地势的较耐寒植物。


盆栽展区,每个盆栽前面都有小说明牌,标注了是哪年开始养的,其中很多都种了几十年了,照片里这个是原产自南非的水根。

其中也有一些近几年的新作,还有一些关于制作盆栽的简单介绍,感觉好像还在招收学员似的。


超过二百五十岁的西黄松

三角槭

另一枝三角槭

池杉

加州刺柏

犹他刺柏

北美云杉

枯山水——日式花园的特色

日式茶社,目前暂时关闭。

走出盆栽区就来到了日本园林设计师川名孝一于1979年设计的松风园。

这个区域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科罗拉多州众多的松树

池子里有很多锦鲤


藏在树丛中的石灯笼

同样是小巧的西黄松,比刚才见到的盆栽还是大多了。

小狗的T恤和这个景色还挺搭调的



植物园挺大的,分了很多区域,小狗路痴就跟着我就瞎走吧。


植物园内突然窜出一只兔子,直接对着草地啃了起来。


有着众多莲花的莫奈池

池子中央还有一个六角亭,亭子周围开着锦葵花。




离莫奈池不远是一个法式花园,里面还种了好多的蔬菜,比如照片里这一目了然的玉米。

卷心菜

西葫芦和大葱





黄色的好像也是锦葵


这一片的花草好像都是科罗拉多各大草原地区的品种


这个小屋是仙人掌和多肉植物展厅

这里一进来就立马体会到热,看来耐热的植物并不耐寒,在科罗拉多还得在室内专门照料才行。

岩石高山花园,据说这里包含了2300种以上的植物。

根据不同植物所需的生活环境,这里还使用了不同的土壤,设置了不同的岩石坡度,并考虑到了湿度和光照等诸多因素。




丁香花园,集中了大概80种丁香花,花香自然不在话下。

鸾尾与萱草花园



鸟与蜂之径,里面都是能招蜂引鸟的植物。


昆虫旅馆

亚洲植物园

椅子也带上了些许的中国风

这里还有关于月亮门的讲解:说门和墙很多时候在中国花园里并不是为了阻隔,中国人把花园当做一首诗,而门和墙就是抑扬顿挫中的停顿,是为了给高潮部分积蓄能量的;这解说写得真好,必须得鼓掌。

中国小木亭,门前的花盆还算合理,这旁边的转经筒和里面梁上挂着的编钟是怎么回事?

这个雕塑是津巴布韦艺术家Nicholas Kadzungura的作品《为我的孩子们感到骄傲》。

后面黑色的科学金字塔也可以进去

金字塔前面的池子就叫四塔池,名字就来自水中这
四个似分似合的塔。

内部的展览,主题是介绍在高山、城市、平原等不同的环境里的动植物以及人们的活动。



继续在外面照花花

圣经花园,植物来自于中东的新月地带。

紧挨着圣经花园的草药花园



圣经花园里各大宗教信仰的标志



灰泥墙上的小瀑布,前面是一条细长的水道。

逛回门口的室内区了,小狗放水我坐着歇一会儿。

我们看天色还早,又查缺补漏了一下。

帐篷形的户外会场,顶上都是小灯泡,等天黑了可以模拟繁星了。

干草地花园,植物是从美洲、中亚和南部非洲收集来的。




左边的芋子叶英文名叫“大象耳朵”,别说还有点小像的。


这一片叫做全年花园,里面的植物是根据花期精选的,保证每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有花开。



另一个角度的莫奈池

维多利亚花园

这里是模拟19世纪末欧洲风格的花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维多利亚风格”;当时有钱人喜欢拿热带植物和外国植物来装饰花园来炫耀财富和品位。

因为科罗拉多比较干燥,所以热带植物用耐旱植物代替一下,效果差不多。



干草地水道,不知道为啥里面的雕塑总给我一种金融大厦的感觉。


植物园非常大,我们大概游览了四个多小时;它在丹佛市南部还有一个农场也参加BoA每个月的活动,我们这次是没时间参观啦。

终于逛完了,回宾馆啦。

今天继续在丹佛市逛,原计划的行程是上午逛艺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下午再去个科罗拉多泉附近的景点;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艺术博物馆非常大,我们逛了一整天,就顺势调整了后两天的行程,开开心心地从行程里删除了科罗拉多泉边上爬大斜坡的高难度步道。

科罗拉多雕塑家Dan Ostermiller的青铜塑像《大牛与小牛》,就在艺术博物馆的后门。

艺术馆旁边的科罗拉多女性历史中心

艺术博物馆的招牌,招牌和大楼看着都挺普通的,进去后工作人员说主楼有7层,副楼还有3层,总共10层展览。

开逛了,第一层是综合展厅,各种类型的艺术品都有一些,这张照片里的展品就叫《水之会》,是使用包括渔网、编织袋和快递盒等材料创作的。





左边的银滑板是危地马拉当代艺术家达里奥·埃斯科巴的作品《无题》,右边的银桶是秘鲁一带古代奇穆王国的艺术品,放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玛雅石雕


《时间的仲裁者》,作品是在纸上覆以金箔和蜡制作而成的。

体验游戏也算是艺术品,这个游戏我玩了玩,大概是扮演边境警察抓捕非法移民,或是扮演非法移民闯边境,玩法类似于青蛙过河。







多美尼加艺术家的作品《爆炸头:查理》







同样是奇穆王国的束腰外衣,年代大概是公元900至1400年。





这是个影像作品,是艺术家在做玉米食物吃,结果吃完又吐出来了,略有点惊悚。




一层逛完了,这是博物馆翻修之后的第一个特展,意图就是把古今以来的美洲艺术放在一起来激发灵感。之后逛的基本就是常设展览了,我们先坐电梯上到7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下逛。

7层主要是美国西部艺术,没什么有名的作品,有一些风景画画的都是我们去过的国家公园,比如瓜达卢普山、优胜美地的半拱。




James Walker于1887年的作品《牛仔套熊》





Eda Sterchi的作品《陶斯土房》,创作于1919年。


玛乔丽·伊顿于1930年前后的作品《胡安编辫》

从博物馆的窗户里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州议会大厦


感觉博物馆的窗户设计很讲究,看着就像是横轴画一样。



左边是肯尼斯·米勒·亚当斯的《收割者》,创作于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右边是莫里斯·斯特恩的作品《新墨西哥景物画》,创作于1919年。


弗兰克·梅乔于1934年创作的《牛仔竞技1号》












西奥多·瓦德尔于1994年创作的油画《马瑟维尔的安格斯牛》




黑熊熊




这个博物馆不单楼层多,而且每层的布局也都挺紧凑的,有非常多的展品,我们在7层就逛了将近一个小时,要加快脚步了。

第6层展区比较多,首先是欧洲早期艺术,展品好看很多。

宗教题材的版画,都是圣母抱着圣子像。





右边的小孩画像是德国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于1538年画的威尔士王子爱德华,也就是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当时他才14个月大,但是画像的打扮是按照大人的形象设计的。

这层也有很多展厅,每个展厅的墙壁颜色都不同,但博物馆路线设计的不好,我们经常走串,墙壁颜色就变来变去的。


第6层还有一个针织品与时尚展厅,有一些互动项目。




几块长方形面料简单组合就可以变成传统服饰,小狗赶紧体验下。







这个有点吓人,感觉像是真人一样。


开逛第5层了,第5层是亚洲艺术,是我们重点要逛的楼层;照片里是17~19世纪泰国南部的守卫狮,和我们看门的石狮子差别好大。

这层也有非常多的展品,分类也非常细致,分为东亚,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展厅;照片里面是隋建国的《掷铅饼者》,我们后面还看到了他的恐龙雕塑。

巴基斯坦的宫殿正门,不知道是怎么弄到美国来的。


伊拉克的鹰头神石雕,约创作于公元前885年。





《湿婆之舞》,印度13世纪的作品。



印度众神,中间的11世纪早期的青铜女神像好像是做着OK的手势。



印度南部的猴神哈奴曼雕像,创作于19世纪。



藏传宗教,感觉不是藏区常见的格鲁派或宁玛派。


1996年于西藏制作曼荼罗

19世纪泰国描绘佛祖一生的绘画








印尼的特色大皮影






还有些中国近现代的画作,有齐白石、张大千和丰子恺的画作。




疑似慈禧穿过的凤袍,据说慈禧不喜欢那种全明黄色的袍子,觉得黄光晃到脸上不好看,她更喜欢这种四周有黑边的袍子。

清朝龙袍,旁边还展示着顶子和补子。

文徵明的墨迹

三架古琴,还在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还挺有意境的。

晋朝的棺材,雕花挺细致的。




竹子展厅,展品是各种竹雕和竹制用品。


竹编





韩国展厅,跟日本和中国的艺术品挺类似的。


18世纪的日本武士铠甲,感觉有点花哨,中看不中用的感觉。

现代日本工艺品,左边的是2004年的《风之声》盘,右边是1941年的秋景屏风。





人偶,也是日本恐怖片里的常客。




漆器,旁边有个互动区,可以做个纸盒,在上面画画,模仿漆器。

第4层是拉丁美洲艺术和美洲古代艺术,主要是绘画和美洲印第安人的雕塑;18世纪的时候,欧洲的肖像画在墨西哥非常流行,照片里的是阿兹台克皇帝蒙特祖马的一位年轻后代,蒙特祖马在和西班牙人接触早期曾让子侄辈与西班牙裔联姻,所以他的后代也带有欧洲血统。


中南美洲很多都是前西班牙殖民地,是天主教国家,所以这里也有很多宗教题材的艺术品;照片里的画像是1770年创作的墨西哥修女画像。

宗教雕像,很多还贴金镀银的。



18世纪上半叶的木门,来自于秘鲁。

右边这幅大画作是《三博士来朝》,1760年创作于秘鲁。



左边是哥伦比亚艺术家Fídolo Alfonso González Camargo的作品《拿扫帚的男孩》,创作于1914年;右边是墨西哥和哥伦比亚肖像画家于Felipe Santiago Gutiérrez于1870年代创作的《老人肖像》。

1952年智利艺术家创作的《大河之母》



当代艺术的思路都挺清奇的,艺术家的想象力都挺丰富的。






美洲古代艺术,都是各种石器陶器;之前看过科普片,说美洲印第安人的科技点都点歪了,别的大陆都发展出铁器和蒸汽机了,南美洲还在石器时代,但把石器技术发展的登峰造极。

左边这个不起眼的小人是墨西哥公元前1000到500年间的坐立婴儿像。

公元600~900年的玛雅骨灰罐,发现于危地马拉;器皿上有美洲虎,表情都挺呆萌的。





公元800到1375年的秘鲁银杯,属于奇穆文明;其表面的雕刻描述着死后升天的故事,据推测银杯是在宗教活动中盛玉米酒用的。













印加文明桨状的墓内装饰板,发现于秘鲁,年代大概在公元1300至1500年之间。


秘鲁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人形鼓,这个表情感觉挺囧的。


再往下一层是北美原住民艺术,照片里的作品是加州原住民女艺术家Roxanne Swentzell的作品《泥女向前滚》,可能是多子多福的意思?这个雕塑作品是2011年在博物馆内完成的,在2017年到2021年博物馆翻修期间,它的体积太大没法整体从博物馆里移出,所以施工期间就安放在博物馆的单间里,再安排专门的人员来检测和控制它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指标。

大型黄油包装盒,Land O'Lakes这个牌子超市就有卖的,这个是二创。


狐狸训臭鼬

《堂吉诃德的贸易舟》




《征收:美国简史》,看看大家能找出多少梗。

《告别大烟山》,切洛基族艺术家对于血泪之路历史的创作。

Luiseño族艺术家的作品《美洲大屠杀:受伤的膝盖》


《瀑布8号》,属于Ho-Chunk文化。

各种民族服饰,印第安原住民有非常多的部落,服饰也很丰富。

左边这个像是雪橇上大绿靴子的东西是基奥瓦族的婴儿床



彭加族艺术家的作品《血与一棵树》



卡琴娜鹰舞,属于美国西南普韦布洛文化,创作于1939年。

1995年创作的《霍皮鹰舞》,和之前的版本相映成趣。




马戏团人像,跟汉朝的说唱俑很神似。


19世纪末的纳瓦霍毯子


项链,样式都挺古朴的。

再下一层是几个展区的合体;首先是建筑与设计展,展品颜色很鲜艳,看着挺好看的,但不怎么适合家用。



这个展区的棚顶还有很多镜子,方便游客看展品的上面。

左边是意大利建筑师与设计师吉奥·庞蒂于1967年设计的晚餐盘,右边是他于1937年设计的扶手椅。

庞蒂于1957年设计的椅子,小孩儿就能轻松提起来。

博物馆的建筑模型,也是庞蒂于1966年设计的。

还有个西北海岸与阿拉斯加原住民艺术小展厅,从这里可以直接走到副楼。




图腾柱

图腾柱很高,上面雕了一些小动物和小人。

夸夸嘉夸族的彩绘木板


中间偏左的是四脸Hamat'sa面具,属于夸夸嘉夸族;下面中间的是特林吉特人的舞蹈围裙。


爱斯基摩人的鱼皮衣和海豹皮衣

尤皮克人的面具


因纽皮雅特族的舞者雕像

自导自演故事小剧场,小狗戴个面具入个戏。


通向副楼的连廊也有些艺术品展示

副楼也有绘画艺术展

法国画家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的风景画


英国画家亨利·托马斯的肖像画

这个大西瓜是美国画家John James Logue于1856年创作静物画

美国画家William Merritt Chase于1913年画的鱼

苏格兰艺术家大卫·罗伯茨的作品《比萨大教堂内景》,创作于1859年。

法国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的《童年田园诗》,创作于1900年。

这个展厅有不少印象派的作品,可以看出印象派在不同时期的风格流变;照片里一看就是埃德加·德加的作品。


莫奈著名的睡莲

法国印象派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于1883年创作的《泊于阿让特伊之船》

法国印象派画家贝尔特·莫里索于1886年创作的《花园中的课堂》

 这边还有一个铠甲时代展,展品跨度很大,从古罗马时期到现代。

战马也有自己的铠甲,在冷兵器时代这就是坦克呀。



展览还配有当时的人身着铠甲的油画

意大利1595年的铠甲,有一种浓浓的奢饰品风。







小狗也来感受一下头盔

比较花哨的头盔,有一个是海螺形的日本江户早期的头盔。

19世纪非洲苏丹草原地区的铁盔


来两把1650年前后的手枪



荷兰17~18世纪的铠甲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斧枪


这么大的枪头真的有实战价值吗


最高科技的盔甲——钢铁侠


跟我差不多高的长剑,估计只能当长枪突刺用了。

现代艺术厅,比较天马行空,看个热闹吧。

可可爱爱的小恐龙,身上还写了“中国制造”,也就是这个作品的名字;这个作品的作者也是隋建国,不知道是不是在感叹中国的制造能力。

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有一种家猪的既视感,很能造。

阿根廷艺术家的《无雨无彩虹》



德国艺术家的《D.P. II》

到天台上感受下热浪



加州女艺术家Rachel Lachowicz创作的三个口红色的小便池,不知道背后要表现啥。


还有一个照片展,我们都没什么兴趣,就快速走了一圈。

终于都逛完了,门口的笤帚和簸箕雕塑,当年就在门口照了这个,没进博物馆,这次算是补上了。

门口的摇摇椅也是户外展览,名字叫做La Musidora,名字是西班牙语音乐与摇椅两个词合成的。

继续逛丹佛历史博物馆,我们到的时候都快要关门了。

乐高拼成的大字母——LOVE


多彩科罗拉多的牌子

美国的历史博物馆都比较类似,几十年的东西就能进博物馆了。

比如一楼的这个展览就是以科罗拉多东部小镇Keota在上世纪20年代为背景进行展示的,小狗先来坐坐小汽车。


女性在当时的家庭生活中承担了很多工作

小狗再烤个披萨

上个厕所

挤个牛奶

摸个鸡蛋

街景

原立于州议会前的美国内战纪念雕像,2020年6月在BLM抗议活动中被拉倒,之后被移到这里;我们逛的比较快,这就上二楼了。

乐高版的西部开拓点模型

1833年修建的本特老堡垒,曾是圣塔菲小路上唯一的百人定居点,1849年周边发生霍乱,堡垒被遗弃。

野牛皮,西进运动的时候,北美野牛几乎都被杀灭绝了。

本特老堡垒现在是国家历史点,因为在科罗拉多一个四周不靠的位置,所以我们目前还没去过。

本特老堡垒曾经有很多美国历史名人驻足过,比如约翰·弗里蒙特,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参加我们去弗里蒙特峰的游记


模拟科罗拉多的一个老矿井

淘矿客和矿工不一样,淘矿客发现矿脉之后卖给有钱人做矿主,矿主再雇矿工挖矿。

一小坨矿石就沉得要死,小狗已经力不能支了。

拉矿石的任务还是交给骡队吧

钻枪

进入爆破区

炸药


这个比较好玩,可以玩个炸矿的游戏。

矿下作业个人用品

矿石桶,可以通过吊索把矿石运出去。

科罗拉多的Amache在二战期间安置了7千多名日裔美国人,这是美国一段黑历史,2022年刚刚成立了一个国家历史点。

对于这段对日裔美国人迫害的历史,可以参见我们去加州慰灵塔的游记

日裔美国人被赶到集中营时只能带两个行礼箱,所以这个展览也可以叫做”两个行李箱里的人生“。

这个展览是《丹佛的A到Z》

这个展览比较接地气,比如这个公交站里面还贴着Holiday Inn的广告。

各种好吃的,里面的瓷猪真形象。

科罗拉多是滑雪胜地,缆车很重要。

3K党人的装束

早期的滑雪装备

这里还有运动员的装备和奖牌展示



僵尸新娘

丹佛会议中心外面有个超大号的蓝熊

我们7年前来丹佛的时候还和它合过影

扮演丹佛野马队的球迷

拍熊屁

超市常见的富贵花牌大米也进了博物馆

三楼的展览《百件物品看百年科罗拉多》

另一个款式的早期滑雪服


大家具的镜子正合适照个合影

中国的新娘嫁衣,属于丹佛陈家的儿媳,陈家是当时唐人街的话事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式嫁衣会出现在这个展览里。

本地犹他人的生活用品

野牛皮大衣,看着就很暖和。

四楼的展览《你的故事呢?》






科罗拉多人也热爱运动,这个小床就是攀岩运动员晚上挂在崖壁上睡觉用的。

攀岩用的岩钉和手套

这个博物馆也有一些互动项目,小狗还没写完就被加到故事墙上了。

各种大小发明


教育家与学者

文化与保护

勇于接受挑战

推动社会变革

整个展览都是普通人的励志故事,很适合带小朋友来学习。

展览结尾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贴在这里,看来小狗的目标很明确啊。

最后做个小测试看看自己的特点是什么,我的是“好奇心”,小狗的是“韧性”。

这层还有个丹佛城市发展史的展览,马上要关门了我们逛的飞快。

和大多数城市一样,丹佛最开始也是农业定居点。


城市要发展,首先就要修建各种建筑。


二战后的四十年,丹佛的发展充满了张力,繁荣与衰退、集中发展与去中心化、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等主题交错碰撞。



各种拆拆拆也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主题

博物馆还展示了很多建筑图纸


八十年代到现在,城市发展逐渐进入平稳期,尤其是第41任市长Federico Peña任内建设了美国面积最大的丹佛机场,使得丹佛成为西部空中交通枢纽;此外他还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建立了很多历史保护地,是丹佛历史上有名的能吏;他后来在克莱顿政府期间,还曾担任过美国交通部长和能源部长。

丹佛机场航站楼的模型,关于这个机场还有一些阴谋论的说法,在这里我就不宣扬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索看看。


城市内的绿地

市内火车站的未来规划

美国一个东西向的交通动脉——70号洲际高速公路就穿过丹佛市区。

又到小狗自由发挥的时间了

乐高版的丹佛摩天大楼


走廊上还有个二战主题的小展览


仔细看墨索里尼帽旁边还放着个美国队长的乐高小人

四十年代美国陆军航空兵的飞行夹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美国空军是1947年才建军的。

丹佛中央车站模型

科罗拉多的Rio Grande河流艺术品


楼上的展厅都已经熄灯关门了,我们在一楼大厅再照两张。

大厅的柱子都是做成桦树样子的

终于都逛完了,要开车去科罗拉多泉住宿啦。

我们原本的计划是今天早上去爬Manitou大斜坡,但昨天艺术馆逛得太久了,就放弃了这个高难度的步道。

上午起来就去游览众神花园,有点像塞多纳,看各种石头。

众神花园还挺受欢迎的,停车位都不怎么好找,好在我们去的早。

第一个景观石头——平衡石,也没有多平衡。

平衡石总重700吨,大概3亿多年前就在这里了,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汽船石,这个还挺像的;看过去的老照片,石头顶上曾经安装过栏杆,看着更像船。


连体双胞胎石,需要走一段步道才能看到。

据说这个步道上有时还能看到小动物,就夏天这人流密度我看够呛。


判断野生动物的安全距离有个拇指原则,如果伸出拇指能挡住视线里的野生动物,一般距离是合适的,反之则距离太近了。

步道上的景色也还可以,可以看看远山,远处绿树中间的那条斜线就是那个大斜坡步道,庆幸自己没在这个大热天走。

商栈,现在就是卖一些常规的纪念品,但是介绍中说它是科罗拉多最大的纪念品店,我有点小小的怀疑。


商栈是传统的Pueblo建筑形式,始建于1900年,周围的树木都是美洲黑杨。

游客中心,面积挺大的,还可以在这里报团、租自行车游览;门口的欢迎牌还挺国际化的。

我们来的时候游客中心周边还在施工,车都得停在沙石地的停车场上;游客中心里有一些恐龙化石模型,展示的是世界上只发现过一个化石的众神花园龙,它属于硬棘龙类下的一种植食恐龙,头骨化石于1878年发现于这里。

还有很多标本来展示在周边活动的动植物


各种动物的便便,可以自己先猜猜,按按钮会显示答案。

两三千年前生活于此的人类使用的箭头,因为这里处于原住民部落的边缘地带,所以这种人类遗迹很少,这个箭头是在众神花园翻修的时候发现的。

野牛浑身都是宝,原住民物尽其用。

摸摸野牛皮毛

近现代的介绍,众神花园也有个宣传片可以看这里的红石头是怎么形成的,但居然要收费,也算是活久见了。

我们自然不会花钱去看宣传片,直接窜到游客中心外的观景台,精华景点在此一览无余。

众神花园的标志之一——亲吻的骆驼

开始走步道了

众神花园的岩石共分为九层,跨度超过3亿年,不同的地点有对应的岩层指示牌。

但对于我们这种地质小白来说,大概就是看各种大石头的。

我们走的主要是中央花园部分,也是众神花园的精华;这里有两块高大的岩石矗立,好像一左一右守着大门,照片里的是北门户岩。

众神花园1971年被列为国家自然地标

南门户岩


哨兵尖塔,小朋友们爬石头爬得很开心,我们都热蔫了。

石头缝儿里的阴影处还比较凉快

我看像跪着的大象


教堂尖塔岩,可能是因为独立日的原因,这里挂满了专业和不专业的攀岩者。

想找个没人的角度照相都是种挑战


20世纪中叶以前这里的面貌和现在差别很大,之前这里一直都是光秃秃的岩石;1935年的时候,平民保育团CCC将落基山刺柏引种到这里来减缓岩石的崩坏;现在已经是绿树环绕了。

远处的群山,近一些上面绿油油有树的是卡梅隆锥,海拔一万英尺出头;远一些光秃秃的是派克峰,海拔一万四千多英尺,山顶上已经高得长不出树了。

左边这个三个仅仅挨在一起的岩石叫做三美神,名字起得真好,灵感应该是源自卡瓦诺的同名雕塑。


这块巨石叫做沉睡的巨人,可以爬到这里,上面就不让爬了,有不听话的游客,被ranger劝下去了。


每块大石头都有个名字,小狗自然是一个都没记住。


岩石最右面这片叫做巴别塔,我觉得没有亲吻的骆驼吸引眼球。


白色岩石,颜色在众神花园里比较少见。

同框的两块大石头颜色完全不同,映着蓝天白云,非常好看。


亲吻的骆驼cosplay

开车去下个景点了,不过回停车场还要先走上一阵。

开了1个小时车就到了彩色矿山公园,这个公园不怎么出名。


可能是天气太热了,公园里几乎都看不到其他游客。

要走一段步道才能走到矿脉里,我们先走的岔路去西景观点,然后再折返回来走主路。




西景观点到了,可以俯瞰矿脉,颜色确实很丰富。



走到矿脉里面了,天气真的很热,又看着白花花的一片,觉得更热了。




景色还是不错的,有点像在外星的感觉,挺好玩的。


这边的石头有点像小黄鸭



这里9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了,当时的居民用这里的黏土颜色来装饰陶罐等生活器皿。






这里红色的岩石是因为其中含有氧化铁的缘故





蘑菇石








这个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到彩色的部分





实在是热得不行了,趴一会儿休息休息。



钻钻石头缝儿









我们之前还研究到底是走大圈还是走小圈,结果热得只走了最精华的部分,即使这样全程也走了3英里。




热死了,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们又去了趟沃尔玛,买了2个大西瓜和冰激凌。

7月5日
我们今天的主要行程就是从科罗拉多泉开到大沙丘国家公园附近,沿途只有一些小公园,边走边逛吧。


我们先去了北夏延峡谷公园,这个公园有两个主要区域:海伦·亨特瀑布区和Starsmore游客与自然中心。

我们先来的是海伦·亨特瀑布,主要就是看瀑布啦,旁边也有个游客中心。

1881年,这里修建了棕熊旅馆;1907年,旅馆和这片土地被赠送给了科罗拉多学院;1916年,在棕熊旅馆旁边又修起了小熊小屋;1957年,棕熊旅馆被烧毁,之后就再也没有重建;但是小熊小屋一直保存了下来,并于2012年进行了翻修重建,这就是今天的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里的展品,有一些化石之类的,小狗玩得不亦乐乎。

这里过去是犹他人的生活范围,游客中心里有一些介绍,还有一些纪念品出售,二者真是犬牙交错。

海伦·亨特的画像,她是19世纪著名的作家,作品多为北美原住民发声。在公园归科罗拉多学院管理的时候,周日公园和学院一起休息,这让很多科罗拉多泉的居民感到不满,因为周日是大家的休息日,平时大家工作你开门,周日大家休息你关门,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正好当时海伦的老公在科罗拉多泉的铁路公司工作,所以海伦就发起了收购公园归城市所有的募捐活动。1885年8月12日,海伦去世,之后不久公园即为科罗拉多泉市购得。

1966年,为纪念海伦·亨特,科罗拉多泉将这里的瀑布以她的名字命名。

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热情地帮我们照了合影

我们随便走了两步就到了瀑布顶端,这个瀑布大概10米高,继续走更远貌似还可以看到更大的瀑布,但是抬头看看这陡峭的爬升,我们还是果断地撤退了。


瀑布的全貌,感觉现在水量还不太不足呀。

第二个景点是北夏延峡谷公园的Starsmore游客与自然中心,夏延是这里这座山的名字,也是怀俄明州首府的名字,应该都是来自于夏延族吧;夏延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山体中还有个出现在诸多影视片里的北美防空司令部。

游客中心原本是Starsmore之家,曾是Starsmore夫妇在科罗拉多泉室内的住宅,始建于1918年。

后来这个200多吨住宅被整体迁移到了这里,作为现在的游客中心供大家使用,现在还能看到一些住宅的影子。

动物毛皮,可以摸摸毛。

在公园内出没的各种动物的头骨

各种动物爪子模型,可以在沙盘里按脚印玩。

室外还有给鸟喂食喝水的装置,吸引了很过小鸟过来。

我们就走了一个自然步道,可以走得略长一些,我们只走了0.3英里,算是到此一游。






步道全图


第三个景点是红石峡谷开放空间


这个景点就在众神花园的对面,可以远看花园里的大石头。

公园里的小池塘,可以看看倒影。



这里的红色岩石多形成于2.4亿年前的二叠纪

这里过去是犹他人生活的区域,公园里还发现过他们的岩画遗迹。


石头上面像不像睡觉的熊?在犹他人的传统文化里,熊是上天创造的,它们会教人们力量、知识和智慧,以及如何抵抗土狼的恶作剧。小狗非觉得整个石头像是坨便便,看来是和土狼一伙看熊熊不顺眼啊。

犹他人会在听到第一声春雷之后举行熊舞大会,届时大家一起跳舞来唤醒冬眠的熊,熊就会带领大家采集浆果和坚果。这个活动过去一般在3月份,也是犹他人的大型相亲party,仪式今天仍有保留,不过时间改在更暖和的5月末6月初了。

走到有特点的地方了,这里原来是个19世纪末的采石场。

有没有一点金字塔的感觉,自然是各种拍拍拍啦。

这种红石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丹佛的一些老建筑使用的就是这里开采的红石。








摆个pose假装在埃及



从这个角度还能看见旷工在岩石斜坡上凿出的小径






回去的路上还偶遇了一只小鹿,感觉略有点皮包骨头。

走到红石峡谷亭楼步道就基本结束了,全程2.6英里,还是很值得一逛的。

今天最后一个景点是Florissant化石床国家保护区,听名字就知道这里是看化石的。

游客中心修得还挺气派

旁边的学习中心在一个大帐篷里,因为关门早我们就先去了那里,学习中心里有很多化石,可以用显微镜自己观察。

古代骆驼、马、鸟类和某种尚未明确归类的鱼类化石。


这里本来还有各种tour,但是时间都比较久,而且主要是面向小朋友科普的。

开始逛游客中心了,先去看了宣传片,知道了这里为什么能保存这么多的化石:古时候这里有个湖泊,旁边还有座火山,3700万年前火山开始频繁喷发,火山灰瞬间淹没整个湖泊,连带着很多动植物也都埋进了火山灰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宣传片还讲了一些早期野蛮旅游开发是怎么破坏这里的故事。

这里保存了很多昆虫化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比如舌蝇,今天只生活在非洲,它的化石在这里就有发现。

挖掘化石是门手艺活,这里很多精致的化石借古生物学家的细心挖掘才能得以重现。

通过观察树木的化石,也可以知道过去这里是枫树一类的硬木森林,而现在多是松树一类的针叶林了;今天只原生于东亚诸国的栾树,其化石在这里也有发现。


这里的化石都是始新世时期的,包括大型的类似今天犀牛一样的雷兽,不过恐龙化石这里是没有的。



这里的特色是有很多昆虫化石,化石的保存得非常完整,很难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硅藻和花粉的化石,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也保存的非常好。

1969年的时候,政府还想在这里开发房地产,在保护团体的活动下,古生物学家们跑到国会去作证,又带着很多参议员们来这里实地讲解,其中一个古生物学家对他们进行通俗的比喻说,拿这里开发房地产就像拿死海古卷的手稿包市场买的鱼一样暴殄天物;经过众人的努力,这里的房地产计划作罢,并最终成立了国家纪念区来加以保护。

离开游客中心,开始走步道,这里还比较凉快,刚刚下了雨,还有点寒意。

这里的硅化木也很出名,和我们在化石森林国家公园看到的各有特色。

三棵在一起的硅化木,名为“三重奏”,世上仅此一份。

非常粗壮的硅化木,化石森林国家公园的硅化木感觉更圆润像玉一样的感觉,这里的硅化木质感更像是岩石。


长在一起的树木可以更好地抵抗重力和恶劣天气,算是大树的一种生存策略。

这里的硅化木很多生长年龄都有好几百岁



我们一共走了两个环路,先走的这条叫西黄松步道,你猜这里面的树都是什么品种?

很多树木的颜色感觉都经历过火烧,讲解牌里也对天火和树木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在硅化木上又长出了新树,生命真是无处不在呀。

我们走步道的时候前面恰好有个ranger正在测量什么参数,也是一边走一边测。

西黄松步道只有0.5英里,走回“三重奏”开始另一条硅化森林步道。

闻一闻鼠尾草,印第安人认为鼠尾草有净化功能。

后面这片石堆就发现过很多动植物化石

这里发现过鱼类化石,它们的一些今天还存活在世界上。



这棵硅化木就叫“大树桩”,上面有把断掉的锯子,早期开发者想把硅化木锯成几段带到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去赚钱,幸亏没有成功。

看到“大树桩”这个名字我也不得不感叹美国人民起名字时的朴素精神。

大树桩大概活了500到1000岁,高度曾达70米;我们走到这儿的时候雨还有点渐大,在旁边的座位上歇着避了会儿雨。

这片山谷过去也是犹他人生活和狩猎的地方

这里过去发现的化石,今天分布在美国和英国的二十多所大学和博物馆内。


路上各种硅化木,照个热闹吧。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硅化木树桩是哪一个取决于测量的方法,但是公认比较大的一个是瓦特·迪士尼于1956年从周边购买的,今天被安放在洛杉矶南面的迪士尼公园里面。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步道上几乎没有人,只有路边挖坑的地松鼠停下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

硅化森林全程1英里,但是路很平很好走。

还有很多硅化木树桩并没有被挖掘出来,比如这附近地下就有一棵,现在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手段无需挖掘就能推断它们在地下的位置。

在这片区域划归国家公园管理之前,三重奏和大树桩分属于两家不同的私人旅游公司,二者因为拉客竞争激烈,最火爆时其中一家的拥有者因为在另一家的路上放路障而被其枪击了;其实根据“三重奏”和“大树桩”的命名来看,两家公司的目标用户可能并不太一样。

步道走完了,再去前面的历史小屋看看,就要开去大沙丘了。



小木屋住的是Hornbek一家,屋主是Adeline Warfield Hornbek女士,她在19世纪70年代在此定居,并养育了四个子女。

1878年建成的主屋,主体两层的是生活区,凸出来的这个小屋是水泵屋。


因为20世纪70年代地下水位上升,侵蚀到了房屋的根基,所以现在的房屋底部是用混凝土加固过的。

在木屋的拐角处使用了榫卯结构,使得连接的两个墙面能咬合在了一起,非常的结实。

厨房与食物储藏室,住在这么偏远的地区必须储存好食材。



那时候的出行标配——大马车

1893年,Adeline和其他科罗拉多女性首次合法投票,历史学家认为女性在科罗拉多等西部诸州率先获得投票权,和这些地区的女性在西部开拓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分割。

还要开将近3小时的车才能到大沙丘附近的住宿,赶紧启程啦。

今天的行程就是游览大沙丘国家公园。

大沙丘虽然被评上了国家公园,但可达的园区不是很大,也没有太多步道可走,所以一天就足够了。

路上有一些说明牌,时间充裕,就都留个影吧;这里介绍了1806年到1807年的派克远征,科罗拉多的派克峰就是以此命名的。


大沙丘南部是一个国家森林,需要开这种土路才能进去。

大沙丘初露真容

例行的牌子合影

大沙丘的游客中心,挺小的,也没有宣传片看。


游客中心后面的观景台就可以远眺大沙丘了,我们一会儿要走个步道爬到顶上去。

开始走步道了,这个步道要早来一点,否则就没有停车位了。

先要走过一条Medano溪,溪水来自远山上的融雪,春天的时候水量更充沛,很适合小朋友们玩耍。




走过小溪就开始向High Dune(高沙丘)进发了,还有走一段路才能到沙丘脚下。


开爬了,爬上一个小沙丘就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群山,谁能想到还有一片沙漠在这群山的怀抱中,这也是大沙丘被评为国家公园的重要原因。

继续往上爬,沙丘真的不好爬,爬一步退半步,好在今天天气还不错,有点阴天,不怎么热。


沿着沙丘脊走会容易些,就是有点绕远。



天空飞过去一架螺旋桨飞机,不仔细看还以为是鱼鹰呢。








其实大沙丘的行程和周围的群山关系还挺紧密,这里过去是一个湖泊,不少从圣胡安山和桑格雷-德克里斯托山的泥沙随着溪水汇聚到了湖里;后来气候变化湖水消失,泥沙就留在了这里。


这里主要都是吹西南风,同时偶尔也有风暴从东北方向的山脉吹来,二者合力将沉积的泥沙吹成了沙丘。

走到步道尽头了,一路上也没有什么标记,是大猪按AllTrails上的路线领的路。

小狗还说步道随便走,反正沙丘风一吹位置就变了,其实完全是小狗在瞎忽悠。

不远处的Star Dune(星沙丘)是美国最高的沙丘,想想还是有可能的,美国也没什么沙漠。










往回走啦,下坡还是比较轻松的,还能小蹦一下。





走回来了,再在小溪里泡泡脚缓解下疲劳。


在车里小憩一会儿后我们开始玩儿滑沙,我胆小,开始的时候各种害怕,滑了几次就开启躺平晒太阳模式了。



大猪玩儿的比较high,不过滑下去一时爽,爬上来就累得半死。


我们滑沙用的设备比较简单,公园周边有些地方可以租专业的滑沙板,会滑的人用起来非常帅气,不会滑的人摔起来也是惊天动地。







滑沙体验结束已经到下午了,沙丘没有阴凉非常热,去走走其他步道。

公园里一般的车能开到最远的地方就是这儿了,再远就得是那种不怕陷在沙子里的车才行。

先回到游客中心凉快一下,照片里的讲解牌有公园里三个大沙丘138年前后的对比,变化很小。

游客中心外面有一条几百米的短步道,大沙丘当远景,看看脚边的植物。

沙地有很多种,除了后面的大沙丘之外,草丛中的沙子也是沙地,这条步道就叫沙地环路。



这边也有鼠尾草,很好闻。

大沙丘还有些爬山的步道,临走前走一走这个蒙特维尔自然步道。

这条步道上还有挺多阴凉的,还有小溪,比较凉快;和下面的大沙丘相比,这里更适合动植物生存。

这条步道还有讲解,步道口有宣传册,能边走边看;这个点是介绍步道上的树木的,有杨树、美洲黑杨和山茱萸等,据说秋天叶子颜色都很好看。

19世纪70年代,这里有个小镇叫做蒙特维尔,步道的名字也是来自于此,1911年洪水冲毁了小镇之后,这里就被树木接管了。


从这里开始就是大沙丘国家自然保护区了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相比,允许更多的户外活动,比如钓鱼、打猎和植物采集之类的,当然都得先申请permit。

因为这里适合种植作物的时间太短,所以开拓者们都采集天然植物食用,比如这里生长的野玫瑰,就是很好的维生素C摄入来源。

19世纪末,这里是周边地区的生命要道,当时的开拓者金氏兄弟在此圈地收过路费,一头牲口5毛钱,一人一马1块钱,一个大篷车2块钱;2块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50美元,价格贵得离谱,所以很多后来的开拓者都硬闯,之后这里被洪水冲垮,收费项目也就不了了之了。照片里的铜牌是纪念派克远征的,派克于1807年描述大沙丘就像“风暴中的海洋”,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派克没有穿过大沙丘,而是走了更北面的Medano山口,我觉得如果派克脑子没秀逗这是显而易见的。

继续往北走可以到Mosca山口,不过长度和爬升都不小,我们还是继续走我们的环路。

因为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28厘米,所以开拓者惠灵顿一家于1927年挖了一条水沟,因为岩石多土地硬,所以水沟进展很慢,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这条水沟真正使用过。


步道还可以走到溪边

感受一下Mosca溪水的温度

想象一下当年的开拓者沿着这条路走到此处,赶着马车牲口在树林里走着走着竟然看到一大片沙漠,惊讶心情可想而知,难怪派克会有“风暴之海”的感慨。


降水量低的森林难免招火,2000年的时候就发生过人为原因造成的火灾,2010和2017年又发生了闪电引发的野火,国家公园的责任之一也是监测火灾。

俯瞰下面的圣路易斯山谷


远处的山头是1万3千多英尺的Herard山,名字取自科罗拉多州的开拓者Herard一家,这座山也是桑格雷-德克里斯托山脉的一部分。

步道走完了,回宾馆啦。


1932年3月17日,大沙丘国家纪念区成立,2000年升级为国家公园,2004年又扩展加入了国家保护区。



照一照公园外的景观点,直奔宾馆吃大西瓜去啦。

今天的行程是从大沙丘国家公园开到甘尼逊黑峡谷国家公园,游览下途中的Curecanti国家休闲区和黑峡谷北缘。

早上先逛逛我们住宿的蒙特维斯塔小镇,宾馆门口就有一只麋鹿雕像,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地摆了个舔路灯的造型。

主路两侧还有还有白鹭的牌子,每个牌子的图案都不一样,背面还有作者简介和二维码。

蒙特维斯塔老城区也是国家历史注册地


画中应该是小镇的名景,湖大概是去大沙丘路上的圣路易斯州立野生动物保护区。

在这个路口我们还碰到一位本地居民,告诉我们这些鸟的牌子和画都是可以买的,价格高低不一,终于知道二维码的用处了。


开始游览Curecanti 国家休闲区了,休闲区挺大的,是围着甘尼逊河划定保护区域。

先走一个短步道“永不沉没”,沿着河的一条步道,往返1.4英里。

甘尼逊河在这一带分了叉,我们就是沿着它的分叉在走。

奔流的甘尼逊河




没什么特别的景色,应该可以钓鱼吧。


公园介绍上说步道上能看到鸟和野生动物,我们马上就见识到了令人恐怖的野生动物。


再往里走就基本没路了,而且恐怖的野生动物——蚊子超多,简直就是成群结队的往脸上身上撞;就算这里“永不沉没”,我们要是再往前走就得被蚊子干沉了。

落荒而逃回来了

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个修得不错的房子,我们还在猜这个房子得多少钱。

国家公园系统的大牌子,就在高速边上,停车照相。

麋鹿溪游客中心门口也有牌子,继续拍拍拍。

逛逛游客中心,这个游客中心还挺大的,可能是游客不多吧,还有很多宣传册。

关于防止入侵贻贝物种扩散的说明牌

278号列车,我们几天后会看到它。

游客中心后面的小平顶山


离开游客中心,继续游览路边的景观点;这里是狄龙尖峰步道,可以走到一排尖峰的下面,我们就随便走了走,尖峰一会儿可以到甘尼逊河对面看。


甘尼逊河的河面到这里就开阔多了


狄龙尖峰景观点,停车就能看到,比走步道划算多了。



各种不同角度的甘尼逊河

开始走松溪步道,步道是沿着溪水走,中途会经过一个码头,还可以坐船,不过要提前报名。


先要走个大下坡才能到小溪边,步道的250英尺爬升基本都是这一段贡献的,我们还看到有人背着舢板下来。

甘尼逊河会一路蜿蜒到甘尼逊黑峡谷里面,这里还是比较矮的地段。

1853年,甘尼逊带领探险队来到了峡谷的温和部分,当时就觉得峡谷里适合修铁路。

之后就都是平路了,甘尼逊河水绿绿的,很好看。


1881年冬天,一条窄轨铁路开修,有前内战老兵威廉·杰克逊·鲍尔默将军主持,他也是西部诸多铁路的开发者。

1882年8月14日,第一辆列车开过峡谷,就在现在小狗所站的位置。



1889年,英国作家吉卜林乘坐火车经过这里时,感叹真是”荣耀、奇迹而又神秘“。


随着汽车出行逐渐代替火车,1949年铁轨在这里被移除以使汽车可以通行,枕木和地基则保留下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也都已经消失了。


水面上的小山洞


步道尽头有一大片野花,跟野花合个影,开始返程了。





大概只有爬升的这一段看到的是松溪,坡度大的地方还有点小瀑布的意思。

走回步道口,继续向黑峡谷北缘前进。

路边的景观点可以看到对面的蓝色平顶山水坝

水坝即位于此

先锋景观点,已经初见甘尼逊黑峡谷的风姿了。


虽然叫景观点,但其实是个0.6英里的小步道。












隐士休息景观点,有个很大的停车场,景色也很好,很适合休闲。

开到黑峡谷的北缘了,要开一大段土路才能进入北缘,所以游客不多。


护林员站也没开门,ranger把国家公园的章放在了门外,收集到了北缘的章。

这里也是北景观点步道的起点,这个步道要一路爬到山顶,我们在步道口看看就好。

开始走鸿沟景观自然步道

开始是自然部分,看各种植物,照片里的是三齿蒿,是美国西部一种常见的植物。

生命力顽强的犹他刺柏,在北缘很常见。


开始看见鸿沟了

真的很深,站在栏杆边上也觉得腿抖。

对面就是著名的彩绘墙,因为这里的岩石是岩浆多次凝固形成的,先凝固的颜色偏深,后凝固的都挤在上次凝固岩石的缝隙里,颜色偏浅,我们明天在南缘还会看到它。

黑峡谷宽335米,深525米,形成于17亿年前。

初见甘尼逊黑峡谷还是非常震撼的,往下看甘尼逊河看着就像一条细线。



据说还有人在黑峡谷里面攀岩,这绝对算是极限运动了。


宣传册让我们在这里倾听一下峡谷里水流的声音,感受这2百万年的侵蚀缔造出的深邃峡谷。





往回走了,这个点是看石头的,圆圆的石头就是2百万年前水流冲刷出来的,甘尼逊河一路切出峡谷,而河卵石则被留在了原地。


北缘比较小,就2个主要景点适合一日游:一个是刚才走的步道,另一个就是这条景观土路,路边有些景观点。






土路上的第一个景点——狭窄景观,这段峡谷确实挺窄的。







第二个景点是平衡石,我们找了半天也没看出哪块石头是平衡的,其实就是我们后面这块石头,它和山体是分离的。



平衡石本石全貌,这个角度看上去还挺平衡的,感觉平衡石的名字在美国都被用烂了。


大岛景观点,看了各个角度也不能确定哪个是大岛,大概好像就是左边这片脱离的山体。




照个牌子,要不都搞不清哪儿是哪儿了。


岛峰景观点,这个名字也比较谜。




岛峰指的应该就是后面这片石峰吧

空中快速略过一只鹰




跪着的骆驼,就是后面那块石头,这个还挺像的。




这是最后一个景点了,北缘的路尽头也在此处,开车去宾馆啦。

今天的行程就是游览黑峡谷国家公园的南缘,又是暴热的一天。

南缘的基础设施比较好,路都是铺好的,牌子也比北缘气派。

路边的景观点——Tomichi点,昨天看过北缘的景色,今天再看南缘就没那么震撼了。


游客中心,因为安倍遇刺身亡,国家机关还降了半旗。

游客中心的展品不多,也没有宣传片看,我们看公园报纸说有卖环尾猴毛绒玩偶的,结果也没有。

黑峡谷的探索并没有想象的容易,从1853年的甘尼逊远征开始,1883年有布莱恩特远征,1900年有佩尔顿远征,1901年有托伦斯与费伦斯远征,到1916年的科尔布远征才算初步探索完成。虽然它们有的是地理考察,有的是铁路调研,有的是科研目的,有的是休闲为主,但是都拓展了我们对黑峡谷的了解。

黑峡谷是美国最深的峡谷之一,北缘比南缘陡,看着也更惊险。

1901年费伦斯在远征期间,称这里是最狂野的地方,河水的轰鸣震耳欲聋,两侧的山壁有半英里高,看着就像是垂直的墙壁一样。

游客中心门口有一条环形步道,黑峡谷公园不大,我们就走了一圈。

因为不想走回头路,所以我们走的路线其实是甘尼逊点步道、橡树平地步道、高地步道和崖边岩石步道的合体,一共3.3英里,6百多英尺的爬升。

甘尼逊点,就在游客中心外面。





开始走步道了,步道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偶尔能看到峡谷,角度还没有路边的景观点好,不是特别闲的就不用走了。



可以沿着这个岔路小径走到谷底,当然需要申请许可证才行。





黑峡谷的石头含有很多云母,在阳光下亮晶晶的,照片里看得不明显。





中段的高地步道部分完全不在峡谷边上,只能看看植物。




终于又走回峡谷边了,这里是我们刚刚来过的Tomichi点,之前在路边的观景台上,现在在下面的步道上。





这个角度很好看,多照几张照片。



其实景色好的地方都离游客中心不远,不需要走整个环路。


走回游客中心后继续开车游览

讲台岩,对面是北缘的岛峰观景点。

讲台岩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块岩石

景点虽然都在路边,但也要走一小段步道才能到观景台。

而且好多观景点都有好几个观景台




十字裂隙点

各个角度的峡谷,都很壮观,但还是看得有点审美疲劳了。




岩石点




魔鬼俯瞰点




这里是公园海拔较高的地方,有个国家地理调查铜牌,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这也是我们照相打卡的一个项目。


南缘的鸿沟景观点,就在北缘的鸿沟景观步道对面。

雪松点自然步道,路边都是植物的介绍。

拧巴的刺柏

Pinyon松





龙点


这个石头像龙头吗

龙在哪儿呢,找不到呀。




日落点,太早了,没到日落时间,看看阳光下的峡谷吧。




公路尽头是华纳点步道,这条步道也没什么看点,还有爬升,但公园实在没有别的可玩的了,就走走吧。

步道的名字源自在科罗拉多州工作的牧师马克·华纳,他为黑峡谷的保护做了大量的贡献。


虽然死去的树木容易被忽视,但是它们的根部依然有固土作用,有助于新的树木在此生长。

一路上真是没有什么景色,远山映衬的农田看着也还不错。

400多英尺的爬升是真的不少,天又热,爬的很累。











一棵老松树,这里的很多老树都有7、8百年的历史了。

1933年,胡佛总统签字建立了国家纪念区;66年后,克莱顿总统将其升级为国家公园。


步道尽头的华纳点,有远山映衬的黑峡谷。


峡谷在这里有829米深,是黑峡谷最深的地方。



回去的路是下坡,轻松不少。

开车上来的路上彩绘墙景观点停车位都满了,回去时候补一下,就在北缘彩绘墙景观点的对面,看的都是崖壁上的白线条。



公园进门的地方还有一条东大门路,可以一路向下开到甘尼逊河边,之前是土路不好开,公园重新铺了路之后就好开多了,但一路大下坡还是不能小觑。

下面有一个小水坝和一个露营点,还有一条沿河的步道。

今天实在太热,走到河边玩玩水,凉快凉快。

小缆车,方便人们运东西到对岸。


在这里划船应该挺惬意的

结束了一天酷热的行程,打道回府了。

今天是科罗拉多之行的最后一天了,要开6个小时的车回丹佛,在沿途选了3个景点当休息站了。

我们先去了Cimarron峡谷铁路展览,这个地方也是属于Curecanti国家休闲区。

这里有条平顶山溪步道,可以沿着甘尼逊河走。

后面是1968年竣工的冬瓜点大坝

跨河大桥,实景比照片好看。





走着走着就没路了,往回走了。



边上的小岔路还有一个小小的瀑布



警告牌,说河水水位可能会因为水坝泄洪而突然上升,水上运动需要格外小心。

警告牌上说的那个大坝自然就是冬瓜点大坝了,距离这么近突然放水的确是有够危险的。



大坝介绍,过去还有tour,现在已经无限期暂停了。

大坝的发电机在地下一百多米处,干旱季节水坝使用低负荷发电以防影响灌溉,其他时间则是峰值发电。


主角火车终于登场了,除了前面的火车头,后面还有黑色的运煤车,红色运送农产品的棚车,和车尾工作人员乘坐的守车,三者分别建造于1935年、1923年和1886年。

建于1895年的钢铁火车桥,以替代1882年的木制版本,1976年火车桥被列入国家历史注册地。

1882年生产于费城的火车头278号,后来经过多次维修,现在是1940年代维修后的样子,278号火车头在这条线路上工作了70多年。


Cimarron也有个游客中心,没开门,这里是老火车站改建的。



当时的窄轨火车,这里曾是周边牲畜的运输中心。




为了方便运输牲畜,这里就在铁路边修建了超大号的畜栏,牲口可以直接从畜栏里走进车厢。

逛得差不多了,继续赶路了。

开了很久的车,终于到了学院峰游乐区观景台,可以休息一下下。

我们在这里野餐休息,恢复体力。

这里之所以叫学院峰,是因为其中几个山峰是以美国大学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耶鲁峰、哈佛峰、哥伦比亚峰等等;这些山峰都是科罗拉多州和落基山脉上数得上号的高峰。

第三个景点是Guanella山口路上的Bierstadt步道,Guanella山口路也是科罗拉多州的一条景观路。


Bierstadt步道可以走到Bierstadt山顶,我们打算走两步就回了。

后面就是Bierstadt山顶



山脚下有一湖,正好有一只驼鹿在喝水吃草。


驼鹿离得很近,看得很清楚,因为隔着小湖,也挺安全。





各种跟鹿鹿合影,之后就可以开开心心回车啦。


这条路和去埃文斯山的路基本是平行的,但这里可以南北开通,而且海拔也才1万1千多英尺,感受要好上不少。


继续开Guanella山口路,路上还有一个步道能看到3个高山湖,我们没做好功课,开了一段非常难开的土路到了停车场后才发现步道有很多爬升,在步道口留个影,就打道回府了。


下山看到路边的大角羊

开出Guanella山口路就到了乔治城,游客中心里的大角羊标本比我们在路上看到的真羊溜光水滑多了。



狗熊high five

在这里顺便整理了一下行李,一会儿去暗黑机场也方便一些。

开到丹佛市还有点时间,去科罗拉多著名的outlets买买买,完美收官。




shopping结束,坐飞机回家。

2 条评论:

匿名 说...

谢谢您的分享!我们也是同一时间去了科州,行程有部分重叠。最喜欢的部分是 San Juan National Forest Jeep Tour. 看您近期没有更新博客,加州湾区这里,我们非常喜欢春天的 Uvas Canyon County Park, 有很多小瀑布,步道平坦适合小朋友。水量和景色不及 Cataract Falls Trail in Mount Tam. 远一点的 Calaveras Big Tree State Park,附近的 Natural Bridges 免费溶洞和 Ironstone Vineyard看金块,非常适合小长假出游。

幽思的博客 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