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星期三

七平八稳的华盛顿州之行

六月份刚去了趟科罗拉多,本已完成今年夏天的旅游额度,但是小狗去西雅图出了趟差,之后就一直心心念念要去西雅图周边玩耍;因为重点项目雷尼尔山很多地方只有夏天开放,所以赶着夏天的尾巴又来了一趟华盛顿州之旅。

还是先列下行程:

圣何塞飞西雅图,直奔雷尼尔山国家公园,游Longmire区和Paradise区,宿Paradise
继续雷尼尔山的Longmire区和Paradise区,宿Longmire
雷尼尔山Ohanapecosh区和Sunrise区,宿西雅图
华盛顿公园植物园,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贝尔维尤艺术博物馆,贝尔维尤植物园,南西雅图大学植物园,西华园,宿西雅图
西雅图全景观景点,费利蒙巨人,伍德兰公园玫瑰园,派克市场,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克朗代克淘金热国家历史公园,西雅图唐人街,陆荣昌亚洲博物馆,Bothell印度神庙,宿伯灵顿
北瀑布国家公园,宿伯灵顿
阿纳科斯特,贝克山-斯诺夸尔米国家森林,宿西雅图
9月7日
久保田花园,西雅图飞圣何塞

早上从湾区飞西雅图,2个小时就到了;因为雷尼尔山国家公园离西雅图市挺近的,我们今天有大半天的时间能在雷尼尔山玩。

西雅图机场的雕塑,拿了行李提了车,先去超市买物资,之后直奔雷尼尔山。

公园的西南大门,也叫尼斯阔利(Nisqually)大门,始建于1911年,算是个历史点;据说旺季的时候进入公园的车会在这里排成大队,现在已是夏天的尾巴,且又不是周末,这里没什么人。

进入公园之后就来到了Longmire区,先到的第一个景点是Kautz溪步道,我们就走了一个开头,可以远远的看见雷尼尔山。

这里树木的密度比我们后面要去的几条步道密度要低,过去这里多次发生泥石流,很多树木都被冲走了。

第二个景点是孪生冷杉环路,也是在路边一个不长的步道,看大树的。

这个步道全程0.4英里,它名字里的孪生冷杉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步道上的多是花旗松、西部铁杉和西部红柏等针叶树。

雷尼尔山比我们想象中的热,但这个步道有树荫,还挺凉快的。

这里也是一片古老的森林,据说很多树木年龄都超过了800岁,高度也有200多英尺。

残存的树根上又长出了新树


途中经过的小水流,小到地图上都没有标注。

整个步道爬升不到100英尺,可能是刚开始走,居然还有点小喘。

一圈很快就走完了,继续前进。

Longmire博物馆,是公园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916年,最早是公园总部;1928年的时候本打算拆除,但是在公园的首席博物学家Brockman的争取下保留下来作为博物馆;1978年博物馆被搬到现在的位置,现在既是博物馆也是历史建筑。

博物馆挺小的,里面都是各种动物标本。

博物馆门口的大树桩

博物馆对面是Longmire野外信息中心,也是公园的管理中心,还是个历史建筑。

附近还有个专门看各种历史建筑的小步道,我们明天晚上会来这儿的National Park Inn住,到时候再走。

路边的克里斯汀(Christine)瀑布和克里斯汀瀑布桥,公园官网特意强调不要在桥上停车比较危险;其实刚过桥就有一个位置很好的景观点,可以将60英尺落差的瀑布和上面的桥一起收入眼底。

克里斯汀瀑布位于Longmire区和天堂区正中间,附近有一条能连看几个瀑布的步道,不过爬升比较感人,体力超人可以挑战。

一个无名的路边景点,在桥上看尼斯阔利河,这个季节的水流不大。

这水流更像是泥汤


Ricksecker点路是公园里的一条单向小路,路边几个景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到雷尼尔山。

这条路几天之后居然关闭了,好像是有施工项目。

这条路上还有拍婚纱照的,感觉是西雅图的影楼提供的服务。

山顶还有些云,看不清山的全貌,过了这里之后就算进入公园的核心天堂区了。

Narada瀑布,也是路边的街趴景点。

走一小段步道就能走到正对着瀑布的位置,瀑布落差168英尺,拍出水花还形成了个小彩虹。

这条步道也可以走很远,我们往返就走了0.3英里,不过回程要爬台阶。

灵感点对面的山体看着好像是魔鬼岩柱,大家可以和加州的魔鬼岩柱比较着看看。

这边才是灵感点

灵感点自20世纪初以来就是流行的拍照打卡点了

终于开始走今天最主要的长凳湖和雪湖步道了,步道往返2.5英里,500英尺的爬升,官网估计徒步需2小时,还是有些小难度的。


开始是在草地中间走,比较平坦,走起来轻松愉快。

之后走了一段山路,可以看见下面的长凳湖了。

一会儿要一路走下去到长凳湖边

路上的山景也很不错,后面是高高的独角兽峰和Tatoosh山脊。

走到长凳湖了,这个湖的景色出乎意料的好,可以清晰地看到雷尼尔山在湖里的倒影;可能因为长凳湖要从步道上走下来,游客少到几乎没有。

在湖边玩玩水,顿觉神清气爽,满血复活。


从长凳湖开始的后半程步道有点难走,爬升也比较多。

走过这堆浮木就是雪湖了,这附近有条小岔路,已经回程的游客指导我们向雪湖营地前进,那边的景色比较好。

雪湖本湖,看不到雷尼尔山,可以看到独角兽冰川的遗迹。

因为都是高山湖,雪湖跟落基山的湖看着挺像的。

虽然这里的岔路不远,但是官网的步道标注是爬升700英尺,而我们只爬了500英尺,估计那200英尺就省在这儿了,感谢路上遇到的好心人。


回程的时候已近黄昏,赶紧往回走啦。

上车后我们就去雷尼尔山的天堂宾馆住宿了,路边的停车点可以看到北面的几个湖。

途经倒影湖下车留影,不过倒影湖并没有倒影。

天堂区的国家公园大牌子

我们住的天堂宾馆是历史建筑,我们晚上也出来逛了一逛;这里的纸灯笼很有特色,每个上面都有不同的花花,旺季是还有tour介绍讲解。

我们去的时候公园在修路,周一到周四东西向的路都不通,对住宿有很大影响,很多住宿游客的车都停到游客中心那边的停车场去了,虽然离宾馆也没有多远。

房间很小,床就占了卧室的80%,今天挺累的,我还在收拾东西,狗就已经窝在床上睡着了。

今天的行程是游览天堂区,走雷尼尔山的精华之一天际线(Skyline)步道。

早上起来先逛逛天堂宾馆,昨天晚上照得不清楚,今天再来补照几张。

天堂宾馆始建于1916年夏天,第二年夏天正式开放,照片里的木钢琴昨天晚上还有人演奏,当时大厅里有很多老人家在捧场。

这架钢琴和昨天照片里有熊熊站岗的树桩邮筒,都是1917年开业时就安置了的,这张公园官网上1920年代的照片就能看到它。

一战结束之后雷尼尔山游客开始激增,宾馆也逐步扩建,由最早的37间客房扩展到今天的121间客房;话说雷尼尔山的住宿算是比较难订的,价格也不算亲民,我们在网上刷了很久才刷到。

出发之前小狗坐坐木椅感受一下

早上气温比较低,挺冷的。

每当我看到小狗写的游记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NPS这个出圈的推特:“当你走到外面时,发现很冷,你就知道外面很冷”,当被问及是谁在维护NPS的推特账户时,NPS发了一张叼着铅笔的土拨鼠。

先小走一个尼斯夸利(Nisqually)景观点步道,这条1.4英里的步道挺好走的,是公园内唯一的一条全程柏油路的步道,景色也很好。

刚上步道就能望见雷尼尔山


早上雷尼尔山天气晴朗,山顶的坑坑包包都看得特别清楚。

亚高山地区的树木为了适应冬天的积雪环境,很多都聚集在一起生长,活脱脱的报团取暖啊。

走到景观点了,这个景观点是昨天经过的Nisqually河景观点的上游,山和冰川都看得十分清晰。


路边的岩石还有个挺大的洞,小狗瞬间就钻进去了。


我们之所以先走了这条短步道,是因为今天剩下时间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天际线(Skyline)步道。

天际线步道入口的台阶上写着约翰·缪尔1889年对于雷尼尔山的赞誉,缪尔1888年的时候曾经和朋友们登顶了雷尼尔山,之后到1899年雷尼尔山成立国家公园之前,他多次发表文章推动雷尼尔山国家公园的建立;关于约翰·缪尔的更多故事,可以见我们参观他加州故居的游记

正式开始走步道了,因为这个步道非常有名,起点又紧靠着天堂区的游客中心和天堂客栈,所以很不好找停车位,我们走完Nisqually步道回来,已经没剩几个车位了。

步道开始比较好走,后面有很多爬升,旁边还有积雪。

天际线步道基本就是朝着雷尼尔山走,抬眼就能清楚的看到雷尼尔山的山顶。

走到了天际线步道和上景观(Alta Vista)步道的交汇点,这有一个视野非常开阔的休息区,停下来多照几张照片,也顺便休息休息。

因为休息区是块平整的方地,所以还有个名字叫“舞池”,小狗也应景舞一个。

后面的群山也很好看

坐下吃点东西补充能量,可能是因为能量棒里面有坚果,刚打开包装就有一只小松鼠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不远处的小灌木丛中窜出来,一路跑到大猪腿上要抢吃的;大猪把吃的举起来,小松鼠还站起来抢,最终也没抢到就放弃跑掉了;因为发生得太快没留下照片,只有在大猪裤子上留下的这个小爪印。

这片山应该就是昨天看到独角兽峰所在的那个Tatoosh山脊,后面模模糊糊像是飘在云彩上的仙山是亚当斯山。

继续往前走还有一小段和天际线步道平行的冰川景观步道,可以走到冰川景观点。

下面那个小桥就是我们昨天和Nisqually河合影的地方

冰川景观点到了,可以看到雷尼尔山上融雪形成的威尔逊冰川瀑布了,在照片里看着不大,实际水量还是挺充沛的。

冰川景观点位置很好,这条天际线上的平行路线还是很值得走的,因为马上就和天际线步道合并在一起,所以从天际线步道下来多走两步来照相也一样。



终于看到特色动物旱獭了,我们在落基山的游客中心就看到了它的玩偶,可惜没买到;现在终于在雷尼尔山见到真身了,这次一定得把玩偶收入囊中。

这只旱獭还要过马路,来了个亲密接触,步道上的其他游客也都纷纷拍照。


据说冰川上的冰每天都会移动几英尺,虽然速度不足以肉眼观察到,但是偶尔能听到冰移动时和岩石摩擦的声音。


暗中观察的旱獭,这里的旱獭属于花白旱獭,它生活的区域比落基山的黄腹旱獭更北,因为经常发出尖利的叫声来提醒同伴,所以也被昵称为“吹哨猪”;网上那个著名的旱獭叫“啊~”的玩梗视频感觉就是它,当然它真正的叫声并不是网上恶搞的那样。

山上有常年不化的雪地,走上去感受下雪地徒步。


隐藏在草丛中的旱獭



走到全景点了,到这里基本走完一半了,很多游客在此处休息,有几个欧洲游客用吃的逗小松鼠,只要有吃的,小松鼠非常乐意配合拍照。


全景点的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看见远山,连俄勒冈州的最高峰胡德山都隐约看得见。

这一排活火山都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

同为活火山,雷尼尔山一旦爆发会将山顶的雪水岩石冲下山去形成泥石流,所以危险性高,和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里的Mauna Loa火山同列为“世界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选出的16座“十年火山”之一。


休息够了,继续往前走,爬升基本结束,后半程就开始下山了。

从这里再往上,可以沿着山脊走到缪尔营地,这也是登顶雷尼尔山的线路;登顶需要许可证,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们看看就好了,登顶还是留给更有能力的人吧。


感觉下山下了好久,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呀。

山上的雪化了,形成了小溪,旁边还有很多野花。

其实下山有一条更短的金门步道,我们看今天时间还很宽裕,还是走完了天际线步道剩下的部分。


其实回程没有什么特别的看点,还是各个角度看雷尼尔山。

这是1924年由登山者和本地人修建的Stevens-Van Trump纪念凳,用以纪念Hazard Stevens和P. B. Van Trump于1870年8月17日首次登顶雷尼尔山,我们也来坐坐这座百岁高龄的石凳。


夏天雪水融化,路边还能看到奔流的小溪。

步道会穿过小溪,上面搭着写意的木桥。



马上要走回去之前,能遇到天际线步道边的桃金娘瀑布,我们也拐下去看了看。

瀑布大概60英尺高,因为水流分叉形成了多条辫子。

胜利走完天际线步道,全程6.2英里,爬升1800英尺。

坐在步道口休息休息,然后再逛逛游客中心放松放松。

亨利·杰克逊纪念游客中心,看着挺大的,但都没有宣传片看,旱獭玩偶也没有。


还是在门口多照几张照片留念吧,之后就开去宾馆啦;因为宾馆难订,我们今天还得拐回Longmire区住宿。

这就是我们今天住的国家公园旅馆,这里既没有Wifi也没有手机信号,实在让手机依赖症患者小狗大跌眼镜。

国家公园旅馆始建于1906年,主体住宿部分在1926年被烧毁了,现存的是原来的俱乐部会所和附楼,分别作为今天的纪念品商店和住宿部分使用。

宾馆现在只有25间客房,也难怪这么难订;天还没黑,就转转这个宾馆,再走走对面的阴影步道吧。

阴影步道全程是1英里的环路,没有爬升非常简单,看点是地热景观。

这里也是森林和草地的连接地区,是很重要的生态环境。

用石头围起来的泉眼,里面在咕噜咕噜的冒小水泡。

Longmire区的名字来自于开拓者James Longmire,他曾于63岁高龄登顶雷尼尔山,算是个硬核狠人;1890年,70岁的Longmire和儿子们创立的温泉度假村于此开业,现在还能看到遗留下来的这些水疗设施。

对面的树林后面是堡垒山脊,是37.5万年前冰河期雷尼尔山一次大爆发形成的,它像墙一样将邻近的步道遮蔽在了阴影里。

James Longmire的长子于1888年修建的小木屋,也算是历史遗迹了,更早修建的小木屋都已不复存在了。

公园尽量将小木屋维持原貌,以让游客能一窥“历史的阴影”。

这个温泉因为铁含量高叫做绣泉,泉水都是这种发黄的颜色,像不像小狗在窜稀。

也因为含铁量高,绣泉还有个别名叫铁麦克。


因为地热的缘故,路边池塘里的水都是温乎乎的。

小狗独木难撑

树木自然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上不起眼的地衣也一样,尤其在冬季食物短缺的时候。

草地中偶尔还有海狸光顾,它们会拖动木材修屋建坝,被戏称为“本地自耕农”。

这张拍的比较清楚,泉水已经冒泡了。

小狗迫不及待地要来温泉疗养一下

路边像松针一样的植物是木贼属的蕨类植物,跟我们在加州常见的真蕨亚纲的蕨类植物长得大相径庭;这里还曾经发现过木贼类植物的化石,和现存的相比除了体型变化较大,其他特征几乎没什么变化,所以它也被称为植物活化石。

湿润的草地最适合两栖类,有太平洋树蛙、太平洋大鲵和红腿蛙在此生活,偶尔能听到草丛中响亮的叫声多是太平洋树蛙发出的,它们的外号就叫“合唱蛙”;轻轻松松走完一圈,回宾馆休息啦。

今天是在雷尼尔山的最后一天啦,继续游览Longmire区,Ohanapecosh区和日出区;Ohanapecosh区和日出区在公园另一头,因为修路只有周末才能通过。

早上起来先逛了逛Longmire区的吊桥,汽车可以开过这座吊桥,但一次只能上一辆车。

这座木桥最早是由1923到1924年间修建,后来经过多次大修,当时的主要用途是通向Nisqually河南岸的汽车营地。

奔腾的Nisqually河

晨光中的雷尼尔山

过了吊桥再开一小段路有个小社区中心,修建于1927年,过去是汽车营地的活动中心;汽车营地1989年就关闭了,但是社区中心现在还时不时会举行活动,现在显然不开门。

对面有野餐桌,看山的角度很好。

我们离开Longmire区,往Ohanapecosh区开去了,途中还有几个景观点。




前半段的景观点基本都是看雷尼尔山,只是前景角度不大一样。

山上树林中明显有一条沟,虽然现在没水,但猜测应该是泥石流冲出来的。

后半段开始有一些河流景观

斯蒂文斯溪

路对面125英尺高的玛莎瀑布,它的水流是从前天到访过的雪湖一路沿独角兽溪到达这里,最终汇入到斯蒂文斯溪里面。

因为玛莎瀑布在山涧里,离得比较远,肉眼都看不太清楚。

这个景点是盒子峡谷,小狗脚下的岩石曾经藏于上百英尺厚的冰川之下,上面有冰川移动时摩擦留下的划痕。

景点分布在公路两侧,一边有一些路边展览和说明牌,另一边有个小步道,可以从桥上看盒子峡谷。

盒子峡谷桥和对面的盒子峡谷隧道

我们先走步道,步道上还能望见雷尼尔山。

步道不长,我们很快就走到小桥了,小桥下面就是盒子峡谷,不过它并不是冰川形成的,而是水流冲刷出来的。

这个角度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狭窄的盒子峡谷了,峡谷深115英尺,最窄处只有13英尺宽。

在峡谷边上留个影,不敢站在太边上的地方,怕一不小心醋溜下去。

回程的步道是林间小路,没什么特色。

盒子峡谷桥下面是Cowlitz河的支流,叫做泥叉;这一段公路和步道受施工影响,公园和施工方共同管理得也很混乱,著名的主教树林也没开。


终于开到Ohanapecosh区了,来到这里算是开出了修路区,这儿是看大树和地热的,游客中心是国家公园“使命66”计划期间修建的。

我们先逛了逛游客中心,这里有一些手工品展示和动物标本。

公园里出没的各种动物,当然绝大部分都难以得见。

从区域的名字也可以得知这里是土著居民生活的区域,今天仍被Cowlitz部落和Yakama部落使用。

看到小狗表情很囧的黑熊

小狗终于在这里买到了旱獭玩偶,我在旁边自拍一个雷尼尔山的地貌模型。

离开游客中心,门口有个大树横截面,是公园于1964年购入的,加州的很多红木公园也有类似的大树切面。

开始走步道,首先要走过一段露营地才能到步道口,这里有放说明册的小盒子,里面已经空空如也了。

毛茸茸的树桩,我们之前去过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毛毛很出名,当时觉得很神奇,后来发现这种毛毛挺多的,家门口的红木森林里也有。

这条步道叫温泉步道,只有0.7英里,路边果然时不时就有冒泡泉。

感受一下泉水,温度还挺合适的;关于泡温泉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说法不一,有人说能舒筋活血保养关节,也有人说跟在家泡浴缸没啥区别。

温泉就是雷尼尔山的融雪流入地下,经过下面的熔岩加热又流出地面形成的,这也能看出雷尼尔山活火山的本性。

大概一百年前,这里有个Ohanapecosh温泉度假村,还有些小木屋在现在的步道周围,1960年代国家公园将它们拆除之后改建成了现在的露营地。

这个池子周围还有小木桩,挺适合泡脚的,我们时间有限,以后有机会再体验吧。

中间这块光秃秃的,是因为上面有个泉眼,有泉水一直冒出来。

步道旁还有一条Ohanapecosh河,这个词在本地Taidnapam人语言中是“站在边缘的意思”。

下一个景点是银瀑,游客中心有一条步道可以直接走到,往返不到3英里,但是我们时间有限,还是就近找了路边停车点开始走,往返只用0.4英里;街趴空间本来就不大,还停了2辆拉马的拖车,停车挺费劲的。

走一小段路就能看到银瀑了,这个瀑布就在Ohanapecosh河上,现在流量还挺大。

在银瀑前晃了晃就去日出区了


123号公路边的鹿溪

123号公路于1940年建成,就是为改善雷尼尔山东南方向交通而建的。

继续向前就进入了410公路,也叫马瑟纪念公园路。

这里也能远远地看到雷尼尔山

从这个口往西就进入日出区了

先经过白河护林员站,里面就有一些徒步信息之类的,还有卫生间可以去放水。

前往日出区的路上还有魔鬼岩柱,这是约5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安山岩;这个点在公园官网的地图上居然都没有标注,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日出远眺点,这里有条步道可以看到几个高山湖,不过往返7英里爬升2000英尺实在感人,我们就不走了,在这里远眺一下日出湖就好了。

这里的停车场很大,而且周围景色很好,每个角度的景色都不同,能看到雷尼尔山的另一面。

其他角度看的是周围的Cascade山脉


到达日出区了,这个区的商店和游客中心修得都很气派,后面的是1931年开业的日出区木屋,本来打算修成宾馆,但只修了商店和用餐区就作罢了,我们在这里买纪念品钱还被算错了。

这个是游客中心,和商店一样都只在夏天开放。

游客中心里的展品不多,感觉很是空旷。

游客中心里更多的是这种展牌,仔细看旁边捐款箱上的小动物还戴着口罩。

因为雷尼尔山是活火山,所以对于地质和火山学家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雷尼尔山土层示意图,从上到下黑色的都是各次火山喷发沉积下的火山灰形成的。

从游客中心出来,吃了午餐,我们就要开始走今天的最后一个步道啦。

这个步道是由酸面包(Sourdough)步道和仙境(Wonderland)步道组成的环形步道,中途经过冰冻湖和暗影湖;不知道为什么,日出区景点的名字都有种西方奇幻感。

正式开始走步道啦,前半段可以望见远山,感觉比天堂区的山更有意境,有一种远山如黛的感觉。

雷尼尔山在步道的左侧,距离比较远。


步道右侧则是弗雷蒙特峰、麦克尼利峰和鹿茸峰形成的山谷。



前半程景色变化不大,左看看右看看。


雷尼尔山据说是美国本土冰川最密集的地区之一,34平方英里内有25座冰川。


步道一共有700英尺的爬升,大部分都集中在开始的部分。


走到冷冻湖了,湖并没有结冰,到这里步道就已经走完了一半。

冷冻湖还有铁丝网拦着,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护水源。

过了冷冻湖爬升就很少了


再走一段就到了暗影湖,旁边有一个露营地,这个湖边挺多游客的。


AllTrails上说暗影湖有步道能环湖一圈,其实并没有,我们看到有个人试图环湖走一圈,大概得自己开路瞎走。

暗影湖之后的步道在林间穿行,旁边的草地里还冒出了只松鸡。


路边开着紫菀花,高山地区的花开得都比较含蓄。


路边一直有蝴蝶飞来飞去,好不容易有一只蝴蝶停在花上休息,赶紧抓拍个照片;这个蝴蝶貌似是比较常见的豹蛱蝶,别说名字还挺形象的。

步道快走回来了,又能看到如黛的远山。

最后一个景观点,远远的山脚下有一个奶蓝色的湖,肉眼都看得不是很清楚。

雷尼尔山山顶的埃蒙斯冰川有3.4平方英里大,是北美本土面积最大的冰川。

走完4.3英里的步道,今天的行程胜利完成,开车去西雅图住宿啦。

到宾馆先展示下旱獭玩偶本尊,看着就有一股英武之气。

今天我们的行程是西雅图市周边的植物园和博物馆。

我们一大早就来到华盛顿公园植物园,早上有点下雨,小冷。

这个植物园里基本都是绿植,面积挺大,很多附近居民来晨练遛狗。

植物园这个季节没什么开花植物,小狗作为花痴觉得没啥意思,就随便走走了。

虎耳草科植物的大叶子

聚星草和新西兰麻,我们先逛的这个区叫太平洋联合花园,包括美国西北沿岸、中国、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植物。

中国特色的箭竹

避雨的亭子,风格比较返璞归真。


新西兰麻会长出这种长长的杆,上面会开出小花,现在应该是开过了,一个个都黑乎乎的。


后面是澳大利亚一种俗称为“毯叶”的灌木,叶子的确非常有特色。

这种绿叶黄叶点缀在一起的树应该是太平洋岛屿上出产的柳矛木属植物。

又见新西兰麻

刺柏


走到了植物园里面最古老的杜鹃花谷,这里始建于1930年代后期,始于Cecil Tenny博士捐赠的杜鹃花。

终于看到小花花了

这一片是紫阳花,也叫绣球花,这种花在东亚挺多见的。

小狗看见花就挪不动爪了



蕨类植物

这里是林地花园,照片里的日本枫树秋天来应该更好看。

开花的某种木兰

大花黄牡丹,可惜并未开花。


隐蔽的日式小池塘,水面都是浮萍。


颜色总让我想起抹茶,想起抹茶蛋糕,想起和果子,想起寿喜烧,想起火锅,算了不能再想了,已经饿了。



居然还有一颗枇杷树

毛滚滚的矮个儿日本枫


大叶草,名字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藏得这么隐蔽的小花都被小狗发现了

又见木贼属植物,一个个跟松针成精似的。

西雅图花园俱乐部成立百年纪念

虽说是随便走走,也走了3英里,花了2个小时。

逛完植物园准备去亚洲艺术博物馆

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在义工公园里,周围还有几个小景点,小狗公司有福利可以免费逛这个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有很多跟佛教相关的展品,有来自于亚洲各个地区的造型,中日韩、喜马拉雅地区和东南亚的都有一些。

清代描绘佛祖涅槃的塑像

两岁的圣德太子像

伊朗1143年什叶派信徒的墓碑,上面刻有古兰经经文。

飞天,应该是释迦摩尼像后面光环的一部分,来自镰仓初期的日本。

宋代的水月观音像

展厅最里面还有个体验区,里面灯光昏暗,还放着佛经,可以来试试参禅。

左边是11世纪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观音菩萨雕塑的头像,从姿势判断整体应该是举手的造型,不得不说各国的雕像多是以本国人的形象特征为蓝本的;右边这个创作于日本14世纪,用于神社或庙宇中的装饰挂件,

巴基斯坦古代犍陀罗国于公元2~3世纪创作的弥勒观音像,虽然雕像手臂断了,但是从姿势判断左手应该拿着花瓶;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曾短暂征服过犍陀罗地区,之后该地区和希腊间的贸易文化交流保留了下来,这也是为什么雕像有浓厚的古希腊雕像风格。

晚唐时期的金刚手菩萨,表情凶猛,是大乘佛教的三大护法神之一。



历代的佛头和印度神像头,其中不乏唐代的作品,这个展厅也是表达殖民主义对亚洲文化的破坏。

明代的铜制千手观音像

日本的立佛木雕


左边是印度2~3世纪雕塑的一部分,上面有莲花和狮子。

印度南部的毗湿奴像,创作于公元8世纪。

湿婆和他的妻子帕尔瓦蒂

印度神庙入口拱门的顶部雕刻,大约创作于公元10世纪晚期;拱顶中心是太阳神苏利耶,环绕着的是飞翔的音乐家和带花环的庆祝者,底下两侧是马头的双子神双马童,他们也是苏利耶和云之女神的儿子。

左边是印度8世纪晚期恒河神及其侍者们的雕塑;右边则是10世纪印度某雕塑的一部分,雕刻的是毗湿奴十个化身中的四个。


中国唐代的站立菩萨像,身姿非常飘逸,这个石像来自山西天龙山石窟第18窟的东壁。

印度14世纪的神龛和小拱门


作为音乐与知识之王的湿婆铜像,创作于11世纪初的印度;据说祭祀会在节日仪式上将湿婆的能量从寺庙的石像上转移到便于移动的铜像上,然后将铜像穿上华丽的衣服、佩戴上贵重的黄金饰品、坐上木制的战车在城市中游行,这样信徒们和整个城市就可以得到湿婆的祝福。


印度教中掌管女性生育的药叉女,手中拿着的多为无忧树枝。


约14世纪的尼泊尔因陀罗神塑像,因陀罗是掌管天界的神,也是佛教中的帝释天。

还有一些现代艺术品

这个有点像走马灯,中间的光线在不停的转动,投射在外面的展品形象也随着慢慢变化。


这几个都是香港艺术家林东平的作品,这幅《回响》还挺有意思,把宇航员的影子投在了画作上。

林东平在2018年创作的关于20年前SARS流行的《某人,那一天》,历史总是在循环,希望人类能从中汲取到教训。

2013年的作品《届时》,里面还用到了塑料动物玩具。

有关当代中国的作品,想法是采用水墨来描绘近年来的一些公共事件的场景。

韩国艺术家的作品,是用士兵铭牌做的铠甲,这个展厅也是讨论亚洲各国人归属与身份认同主题的。

整体还有个大拖尾

印度女艺术家尾巴维巴·加尔霍特拉的作品,表达了一种世界变化与内心紧闭的冲突感。

菲裔艺术家阿方索·奥索里奥的作品《和》,感觉风格深受波洛克的影响。

外面刚下过下雨,草地都绿得发艳。

日裔艺术家高森昭夫的一组塑像,因为作者在战后的日本长大,他父亲又是在红灯区开诊所的,所以他小时候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


韩国15世纪的花卉纹瓶

宋金时期中国北方的梅瓶,感觉比较朴素。

唐三彩中经常出镜的骆驼

艾未未的作品,在“疑似”古代的陶罐上泼洒上鲜艳的现代染料,到底是为了表达被掩盖的历史,还是只是对文物的破坏,现在比较有争议。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



亚洲传统绘画使用的工具,为啥我有一种要开伙的感觉呢。

服饰展厅



瓷器厅

一排放着各个时代的瓷器,中间这个胡商持酒袋像最有趣,这也是唐代开放的一个缩影。

明代的凤花盘,这个是出口给阿拉伯国家的作品,所以仔细感受能看出融合了一些阿拉伯世界的审美风味。


旁边的电视上放着瓷器制作的纪录片,硕大的优酷logo很显眼。


我们还仔细看了看瓷器上面的画,小狗说是杨家将,我看更像是水浒传。


日本江户初期的织部烧,这种特有的铜绿釉是它最明显的特征;织布烧的名字来源于日本战国末年武将古田重然,他是千利休之后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因为他曾任从五位下织正(这个名字好绕,大概应该是织部副,位在从五位),故有此名。




右边这幅是齐白石于1921年创作的梅花





中日韩各国的老虎,看着有点憨态可掬。


这些老虎应该是迎合今年虎年展出的


这个“虎”字写得很“吊”

左上角是韩国石棺上的龙头木板装饰,创作于20世纪;中间两个高高的是印尼房屋上一种叫做戈尔加的装饰,据说能起到保护房屋的作用;右边就是日本能剧中常见的天狗面具和般若面具了。

彩色太阳花装饰,挺好看的。

日本弥生时代的陶罐和土偶


日本古坟时期的武士埴轮,是陶土烧制的古坟陪葬品;埴轮虽然属于陪葬品,但是并不下葬,而是直接露天摆放在古坟顶部。

唐朝的守墓人塑像,大多表情夸张狰狞。

各色唐俑,尤其左边这个跳舞的,还扎了个双丸子头。

大约秦汉时期的陪葬俑,身上涂着红黑绿黄白五色染料代表五行,其中有些染料含有毒性也起到了一定的防腐效果。


还有一些亚洲的青铜器,左边两个分别是日本弥生时期的铜钟和我国战国时期的编钟,右边则是周代的簋和方鼎。




左边是西藏的文殊菩萨像,右边是巴厘岛的雕花鸵鸟蛋,不知道为啥他俩放在一起展出。







龙袍,上面有九条五爪龙,如果描述属实的话应该是光绪皇帝的。




各色鼻烟壶


水池上的是日本艺术家近藤高弘的陶瓷作品《减少》

这个博物馆比较小,我们逛出来跟门口的明代骆驼合个影。



博物馆对面是黑太阳雕塑,可以看到西雅图的标志建筑太空针。

小狗把黑太阳推开,后面的太空针就露出来了。


百合池里面好多野鸭正在睡觉


公园最南边是个水塔,也是老建筑了,能爬到顶上去。

水塔有两个门,从这个小门进去,从另外一个出来。

西雅图早期水利部门领导人的纪念铜牌

水塔外墙由三道花岗岩的横线分割开来,从下往上间隔越来越窄,这是为了能从下往上仰视时显得更高些。

楼梯又窄又陡,上去要小心;理论上楼梯应都是单行的,但是走反了也无所谓。

顶上就可以瞭望四周了,玻璃的加了铁丝网,大猪有点监狱风云的感觉。

从这里看太空针,有玻璃,照得不是很清楚。

这里曾经能存储88.3万加仑的水供周围人家使用,水塔的砖墙也是为了适应强度下面厚上面薄,底下最厚的地方有60多厘米厚。

离开义工公园,我们来到了附近的李小龙和他儿子李国豪的墓地,这对儿传奇父子无需赘述,死的也都离奇得让人唏嘘。

我们到的时候还排了一小会儿队,李小龙在美国还是挺有影响力的。

离开李小龙的墓,我们去了隔壁的贝尔维尤市,先参观了贝尔维尤艺术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不大,但是地下有个很宽敞的免费停车场;里面展品都是现代艺术,很快就能逛完。

这些纺织品都是西雅图艺术家Joey Veltkamp创作的,展品都挺能体现华盛顿州特色的。


Patte Loper的系列作品《其他世界的实验室》,乍一看还以为是异形兵器展示墙呢。

这些画在布上的作品应该都是作者对其他世界所开的脑洞



还有一些停留在纸上的设定

还有一个小小的体验区,可以写个到此一游的小卡片。

作者想鼓励大家一起开脑洞,在各种世界的设定下解构现有物品的功用。

脑洞开得太大元神出窍了


又走回Joey Veltkamp的织品展区了






感觉这些纺织品占了博物馆的半壁江山

二楼有个阳台,可以看看周围的商业街。







角落里的熊熊皮,似乎是北极熊的。







这个展厅是博物馆举办的20位20岁以下作者的作品展,感觉展品都很活泼有趣。







波兰艺术家Piotr Szyhalski于2019年创作的作品《劳改营》,作者2011年在纽约目睹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当时下面的人在商业大楼外面抗议而大楼阳台上还照常开着趴体,从那时起作者就通过这种巨型横幅的形式对各种事件开喷。

还有个瓷器墙是俄勒冈州立大学艺术教授Julie Green从2000年起直到2021年去世期间创作的作品;都是中国青花风的小盘子,据说一共有1000个;图画都是美国各州的传统食物,比如水果派、面包、烤鸡、牛排之类的。

这么看起来,美国还有挺多种吃的。

《劳改营》大横幅在博物馆外面展示时的录像

艺术家Tricia Stackle的色谱系列展品,都是这种彩色的极简主义凳子。

博物馆入口上面的画是2021年的作品《乌托邦之声》,留个影去贝尔维尤市的植物园了。

贝尔维尤市的植物园大大超乎了我们的预期,很多花,很漂亮。


进门有个流水景观

旁边就是各种小花花了,开得争奇斗艳。

凤仙花

看地图花园分了几个区域,但花园里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就跟着感觉走吧。

后面这么多大石头,盲猜也应该是岩石花园啦。

秋牡丹

这一片紫色的小花花是紫菀

紫泽兰与金丝桃


山桃草


这一区叫做城市草甸,凸显的是在都市环境中生存的植物。


这边种了很多大丽菊,颜色十分鲜艳,花型也很好看。

多拍几张,臭美一下。


石蒜属的紫娇花


花花特写

大丽花展示始于1993年,每年十月份植物园会挖出它们的块茎并保存好,以供下一年种植。


文殊兰

深蓝鼠尾草


俄罗斯鼠尾草





这一片是多年生植物带



各种绣球



这片是杜鹃谷,杜鹃在春天和初夏开放,现在开得最多的还是绣球。

树下隐藏的精灵小屋




花园小岔路里还藏着小雕塑



八尾日式花园,名字来自贝尔维尤市的姐妹城市大阪府八尾市;不同于美国其他的日式花园,这里大量采用了美国西北部的本地植物,算是和魂洋才。

门口有绣球花迎客

地面上有很多青苔,有点日本西芳寺的感觉,正版西芳寺搞饥饿营销,非常难进,就在这里稍稍体验一下吧。



日本枫树,现在是一片翠绿。

日式花园标配的石灯笼




逛完日本花园,我们去看了吊桥,吊桥是整座花园的标志建筑。

路遇猫头鹰,冲着大猪就飞过去了。

吊桥是十年前通过私人捐赠修建的

到吊桥了,这里有些游客,排了会儿队,照到了没人的效果。

吊桥全长150英尺,换算成公制不到50米。



在吊桥处晃了晃,我们就要往回走了。


小狗坐石凳上有一种大号寿司的既视感

返程途中有个日式小屋立内亭

立内亭前面的步道也叫立内环路


立内亭旁边的区域也叫地被花园,有很多地被植物生长在枫树的树荫下。

水边有几只铜鹤,意境还不错。


绣球与倒挂金钟




全须全影的绣球


萱草花

姜花属植物,一般生活在热带地区,没想到这里也有。

毛茸茸的应该是锦毛水苏

一人来高的美国薄荷


又走回大丽花展示区了


岩石区的植物养起来最简单

植物园门口的金光菊

逛完贝尔维尤植物园,我们就要去今天最后一个景点了。

开了半个多小时的车就到西雅图中国花园——西华园了;1983年,西雅图和重庆成为了姐妹城市,之后双方商议在西雅图建设一座四川风格的中式庭院,这就是西华园的缘起。

1999年西华园于南西雅图学院北侧动工,计划的庭院包含有亭池楼阁,现在还不是完全体;现在门口有两个小石狮子,匾额上书西华园,大门锁着,目前进不去。

在外面逛逛也很好,有点我们很久之前去过的南京甘熙故居的感觉。



从透窗能看到庭院里面不大,叫做知春院,名字莫名地熟悉。

这里其实才是庭院的正门,自带夸张的飞檐,因为它有一定的避雨功能,所以多雨的中国南方飞檐一般要比北方的长,这里还挺还原的。


周围有很多漂亮的花花,据说是为了仿效洛阳牡丹的效果,继续拍照。


超大号的日晷,放在这儿感觉有点违和,我感觉更像是规划中的浮云阁的位置。



小亭子叫松梅亭,中规中矩吧。

松梅亭应该是西华园最早建成的建筑





大锦鲤,沾点福气。


曲径通幽

既然是川式庭院,自然少不了小竹林,有没有京都岚山竹林内味儿了。

其实这里种的是松树、竹子和西梅,取得是“岁寒三友”之意。



仔细看斜上方的支柱上还刻有蝙蝠,看来连“蝠/福”这个谐音梗都一同借鉴来了,还蛮地道的。


据说整个西华园的规划借用了中国的阴阳理论,水和植物代表阴,岩石和建筑则代表阳,各种元素交错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西华园旁边还有一个南西雅图学院的植物园,还有点时间,那就顺便逛逛吧。


开始没报什么期待,感觉就能看看小草大树之类的植物。


占地6英亩的植物园是学院景观园艺项目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师生设计和维护的,属于理论实践相结合了。


里面还有一个玫瑰园,种着各种颜色的玫瑰,大大的超乎了预期。

这么多玫瑰小狗必须得得着啊






逛完植物园,回宾馆啦。

今天继续在西雅图市逛,晚上去北面的伯灵顿住宿,方便明天去北瀑布。

早上我们先去看了西雅图市天际线,太空针在中间尤其显眼。


地点就是个小街心公园

附近还有个费利蒙巨人雕像,顺便到此一游吧,就在一座桥的下面,打卡走人。

时间尚早,博物馆还没开门,我们就去了林地公园玫瑰园,继续赏花。

玫瑰园的玫瑰开得很好,有很多品种,色彩非常丰富。







后面的树应该是特意修剪过的,没看出是什么。




除了玫瑰,公园也有别的种类的鲜花,比如黄色的金鸡菊。




玫瑰园虽然不大,但还有个感官体验区,供视觉或听觉障碍人士体验。

风铃声音很清脆



黄花曼陀罗

多跟大花花合几张影,我们就去下一个景点——派克市场了。

派克市场是西雅图著名景点,游客非常多。

我们把车停在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附近,步行去了派克市场,反正一会儿还得回来参观。

走了几个街区就到派克市场了,一大早就有很多人。

镇场的金猪,盲猜灵感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场的金猪。

金猪后面是个卖鱼的摊位,有飞鱼表演,大家都在围观卖鱼,我们则继续跟金猪合影。

派克市场人太多啦,考虑到疫情刚结束没多久,我们转一圈就赶紧出来了。

派克市场隔壁就是口香糖墙,也是著名的打卡点。


隐隐约约记得西雅图市政府曾经清理过这里的口香糖,但是挡不住大家坚持不懈的热情。

墙上的口香糖都满了,有点密集恐惧症呀。


往回走去参观艺术博物馆了,路上还远眺了一下西雅图摩天轮。

走回博物馆准备开逛

博物馆大厅有个大木雕,是根据北瀑布山脉里的一棵铁杉树制模做成的。

先看看现代艺术

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Gloria Petyarre的作品《叶子》




这个展区是中美洲与安第斯地区艺术中的宇宙观

这个小狗还算可爱

中南美洲的作品有强烈的本地信仰元素,祖先、神灵、人类、超自然化的动物与虚构的怪物,都交织在一起。







潘亚图拉成立50周年纪念艺术展,这是一个起源于澳大利亚的艺术公司,他们旨在表达原住民们的生活和思考。

展品粗看下来都是这种花纹,用点点画的,有点儿像素风的感觉。




帕潘亚图拉最擅长的事沙漠艺术,展品旁边还有纪录片播放,他们被认为是带动了世界对于原住民艺术的关注。

美洲原住民艺术展厅,展品挺丰富的,色彩鲜艳;照片里最夺人眼球的是夸完卡瓦夸族的一对儿室内门柱,由红雪松木制成,上面是雷鸟,下面蹲着熊熊。

对应的一对儿室外门柱,上面代表着家族的血脉,下面则是传说中的女巨人。


面具的表情有点憨憨的


各种拨浪鼓



巨大的乌鸦屏风,上面还有部落的各种传说与神话人物。

特林吉特族的《虎鲸》屏风,部落酋长既可以用它将自己与其他房屋分隔开,又可以给访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独木舟破坏者:东南风的形状》,创作者是海达族,海达族认为虎鲸能引来造成坏天气的东南风,作品里面白色的是虎鲸的牙,最上面是虎鲸的尾巴;因为海达族认为虎鲸在水下回家后会把皮脱下来,所以虎鲸的形象是鲸和人的混合体。

玛斯昆族艺术家创作的《第一批人》


日本茶室,旁边有宣传片讲一个美国人给日本夫妇表演茶道。

屋子里装了感应器,我把头探进去一点警报就响了,好在出来之后就自动停了。


这里也有一些亚洲艺术品,数量不多,质量也马马虎虎,可能展品都放在亚洲艺术博物馆了吧。




又逛回看不懂展区啦,这个展品我横看竖看难道是个老“六”?





还是人像比较形象好懂







这个展区是安东尼·怀特的专题展览《有限责任》,他的作品充满了能引起密集恐惧症一样密度的各种物品,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


各种网络时代的标志组成的画,有超级马里奥、米老鼠、AT&T、浏览器之类的,有一种在各家法务部门口疯狂蹦迪的感觉。

感觉作者对网络时代对传统社会的冲击有一定的担忧



感觉虽然算是现代艺术,但是作品还挺接地气。




展厅中间有个大耗子站在床上的雕塑,仔细看被子下面还睡着个人;这是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弗里奇在90年代初创作的作品《人与鼠》,她非常喜欢用夸张的比例放大来表现精神上的压力与不确定性,感觉很多恐怖故事也都喜欢用这样的桥段。


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无题》






非常的安迪·沃霍尔

转到非洲展厅了,非洲的展品还挺不错的;照片里这个展品乍看就是个比较俗的手搓奔驰,其实它是奔驰外形的棺材。

作品的这个大黑容器是问卜箱,仔细看上面有个骑自行车抽烟斗的形象,他是负责在占卜者和神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

各种神人、夫妇与强壮母亲的木雕。


贝宁王国的石雕,1897年英国吞并了贝宁王国,王宫被毁,很多艺术品也散落世界各地。


各种面具,有很多种动物,这个大犄角挺显眼的,不知道戴上之后是什么感觉。

街头人物像,我也去占个位子。




这边队伍更长,人物更丰富。



另外一波面具,造型都挺清奇的。





美国风景画


瑞士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特展《迈向终极人像》







雕塑特点就是非常细长的人,非常有辨识度。

作者自1922年移居巴黎,吸收了很多古埃及与古希腊的雕塑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作者本人肖像,他的大部分人像雕塑都是以自己的亲朋好友为模特,尤其是他的老婆与兄弟。


四十年代末的作品《鼻子》,超长的鼻子从作品空间突入到了欣赏者的空间;当然现在展览不能这么搞了,不然分分钟被游客碰倒在地。



1960~61年间的作品《高个女人IV》


1951年的《狗》

1960年的作品《行走的男人》



作者是瑞士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第八版100瑞士法郎的纸币上面就是他的头像。


继续非洲艺术,这个好像是在开联欢会。


《三个共情者》

共情展区有多媒体效果,据说是让参观者感受在现代社会中被损害的共情能力。

开始进入欧洲展厅了,欧洲艺术就比较中规中矩了。

1904~05年的画作《冬天的塞纳河畔》,这一展区都是法国主题的作品。

1935年的作品《巴黎那不勒斯街的餐厅》


1907年的油画《带镜子的室内》


《池中垂钓》


四岁的Sabine Houdon塑像,约创作于1791年。

1815年的画作《H女士与她的孩子们》,据推测孩子的父亲应该正在外面参战。

《康巴塞雷斯伯爵夫人的画像》,据说她鼻子上翘且下巴过薄,所以画家采用正面视角来规避这些缺点。

《哀悼死去的基督》,约创作于1714年的意大利,属于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

进入宗教主题展区了,这在西方艺术中也是重要的题材。

左面是1340年代晚期的《圣母、圣子与参拜者》,参拜者在左下角,比例跟小老鼠一样。

17世纪西班牙的画作《狂喜中的圣奥古斯丁》,大体表现的是奥古斯丁教父在研读宗教书籍时迸发出对上帝的感情。

1638~40年的《逃往埃及》,描述的是耶稣诞生后,全家为躲避希律王的杀戮从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故事,也是经典的宗教题材。

约1638~39年的画作《圣艾琳照顾圣塞巴斯蒂安》,明暗的对比非常有特色。


又见高森昭夫的作品《蓝色公主》,原型是西班牙公主的一副画作,感觉表情很不安。

法国驻英国宫廷大使庞蓬二世的画像,由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师安东尼·范·戴克于1638~39年完成。

左边是约1643年法国画作《探访》,里面是耶稣和约翰的母亲分享怀孕的消息,这种将女性放在画中央而男性放在边缘的构图在17世纪的欧洲画作中很少见;右边是约1627年的荷兰画作《鲜花点缀的牧羊女》,风格比较活泼。

约1619年的《聚宝盆的起源》,是标准的秋天主题画作,可能是四季画作中的一副。

《维纳斯与阿尼多斯》,因为维纳斯和丘比特玩耍时不小心被丘比特的箭弄伤,而伤未痊愈时就遇到帅哥猎人阿尼多斯,所以二人坠入爱河;后来阿尼多斯因捕猎野猪而死,维纳斯与宙斯争取到每年春天让阿尼多斯复活六个月与维纳斯相聚。

约1850年的丘比特雕塑,胖嘟嘟的。


左边是约1510年的画作《创造夏娃》,画作的背景有点出乎意料的荒凉;中间的是1516~18年的《帕里斯的审判》,取自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故事,三位裸体女神可能没有引起帕里斯的注意,但却是这幅画的焦点;右边是约1572年的画作《寓言》,三位女神手持身穿的都有特定的寓意。

1653~55年的荷兰画作《宴会静物》,打翻的杯盘和即将变质的食物暗示着欢愉的狂欢转瞬即逝;仔细看,金属酒壶上还反射出了窗户的影子。

瓷器屋,17、18世纪时很多从中国和日本进口的瓷器进入欧洲富人的生活,当时很多豪宅就有类似的瓷器屋来展示主人的富有与品味。


宗教题材的版画

15世纪初意大利《麦琪的礼物》

圣母与圣子


《圣母、圣子、圣保罗与圣彼得》,原位于意大利锡耶纳的一座教堂祭坛上,约成于1310~20年。


《基督受难》,下面分别是圣母与圣约翰,作品减弱了痛苦效果而加强了救赎的感觉。


左边是1470~75年意大利的《传道者圣路加》,下面有翅膀的牛是最明显的标识物;右边是1380~89年意大利的《圣保罗的皈依》,描述了圣保罗由迫害基督教到皈依基督教的过程。



博物馆内还有一间16世纪意大利北部基亚文纳的房间

因为基亚文纳位于阿尔卑斯山贸易路线上,屋主藉此积累了财富,修建了这座木刻内饰的房间。

窗户的安装要晚于房屋的建成,光影效果很好。



《埃涅阿斯纪中的场景》,创作于约1470年的意大利。

法国贵族查尔斯·昂布瓦斯的肖像,他在法国占领米兰之后曾担任米兰总督,根据他脖子上佩戴的圣弥额尔勋章,该画作约成于1505年的米兰。


约1550年意大利《一个男人的肖像》,里面的男人是谁并不很清楚,但是财大气粗之意已溢出了画布。

这个展厅是古代地中海艺术,有很多古希腊陶器展出。


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和马赛克画

古代玻璃制品

旁边就是埃及雕塑,左边图特摩斯三世的头像已经有3500年历史了,不得不感慨地中海地区丰富的历史。


约公元前1350年的Hori金字塔

这个展柜的展品都不大,但更加接地气,比如这个白色坐人石膏像,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的一位埃及官员,雕像很可能是坟墓中的陪葬品。

上面的石雕是的古波斯的持酒仆人像,约成于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

上面是Chaywet石碑,约成于公元前2250年埃及古王国时期。

伊斯兰艺术展区

伊斯兰艺术风格对现代欧洲的装饰艺术有很大影响



12~13世纪波斯的骑士战斗雕刻,下面还有星形纹饰。

逛完了,再去礼品店逛逛,买不起看看还是可以的。

礼品店外面的风景画,色彩鲜艳。





离开艺术馆,我们来到了Klondike淘金热国家历史公园,这个公园主体在阿拉斯加,我们参观的是西雅图市区的部分,大体就是个博物馆。


大金条,真能淘到这么多就好了;因为金子的密度很大,所以拿到手里肯定特别踏实。

1896年8月,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克朗代克(Klondike)河发现了金矿,拉开了19世纪最后一次淘金狂潮。

克朗代克淘金潮的各种报道;美国很多这种博物馆,也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展品,都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算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吧。

真正点燃淘金潮的事件是1897年7月17日,载着淘到金块的轮船到达西雅图,报纸大肆报道,成千上万的人迅速涌向了克朗代克;当时的淘金路起点也就在西雅图,淘金客们在这里准备物资,要么花大价钱走水路一路绕过阿拉斯加坐船到淘金地,所谓“富人”路线;要么冒着生命危险从Deya或Skagway登陆,走翻越怀特山口徒步去的“穷人”路线。

很多淘金客聚集在西雅图,意外地刺激了西雅图本地的经济。

当年的杂货铺,商品挺多的,淘金客能发财的凤毛麟角,很多卖工具货物的却都发财了。

选择“穷人”路线走怀特山口的淘金客,要将货物背过大山,很多牲畜和人死于那里,而还有人花了两年时间才到达目的地,到达时候淘金热已经基本结束了。

墙上贴着淘金一年所需物资列表,所有东西都要在出发前准备好,等到地方再发现缺东西就麻烦了。

因为金子不生锈,能过完全回收,所以即使是今天也是重要的金属,金子重不重要不说我也懂。

淘金客也发展了阿拉斯加本地的经济,1898年仲夏,有1万8千人在Dawson生活,其中5千人直接进行淘金工作。

到1898年8月,很多淘金客就破产离开了,之后Dawson和Skagway等城镇都衰落了,而Deya则直接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淘金者住的小木屋,挺简陋的,但是看着钱的面子上都能忍。

淘金路上也不乏女性,他们很多是随着丈夫一家人来到克朗代克寻求生活机会。

“酸面包”塑像,这个名字是指在阿拉斯加熬过来很多个冬天的人,最早就源自克朗代克淘金热。

淘金客的照片和冻土下挖矿的示意图

克朗代克淘金客们的一些回忆与纪念物,杰克·伦敦也曾投身到这场淘金热当中,虽然一点金子也没找到,但是他找到了故事的灵感,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荒野作品都源自于此。

户外品牌Filson也诞生于这场淘金热当中,最早就是给淘金客们卖衣服、睡袋和靴子的;Nordstorm的创始人John Nordstorm也参加了克朗代克淘金,后来回到西雅图创建了公司。

命运大转轮,红色的是什么也没找到,蓝色的是勉强找到一点金子,金色的是以此发财了,小狗转了个不赔不赚。

Daum家的故事,他们开始也是奔着淘金去的,但是到了之后发现大部分淘金客都缺乏维生素C,于是借着阿拉斯加夏天超长的白昼时间,在育空河和克朗代克河交汇处的小岛上开农场种菜卖,反而收获颇丰。


这里还有免费的盖章本可以拿,淘金的每一步都有类似钢印的章可以盖。

展厅里还有一个“不要再发生”的展览,是关于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受到迫害的主题。

据统计,大概有11万日裔美国人被从生活的地方驱逐和监禁,我们在加州曾经去过的慰灵塔就是当时囚禁他们的一个集中营。

当时报纸上驱逐日裔的报道

集中营很多建筑都是囚禁的日裔自己建造的,里面就餐的大厅是大家最重要的交流之地。

集中营也不养闲人,除了干活,很多人还被征召到部队服务。

博物馆挺小的,一会儿就逛完了,出口可以看宣传片,宣传片还挺好看的,可以听听淘金热的一些趣事。

离开淘金热博物馆,我们去逛西雅图唐人街。

路边有街头涂鸦,很多城市都有,现在已经属于老美国正星条旗文化了。


路上还经过了日本街区,日式街牌和可爱小猫咪挺有特点的。

走到中国城了,电线杆上的龙雕塑很有辨识度。



唐人街口的过街牌楼中华门

街心公园,中心的浩然亭貌似刚刚装修完,旁边老爷子们正在打乒乓球,很有国内小公园的感觉。

广东巷,也是我们要来参观的陆荣昌亚洲博物馆所在地,在BoA每月一次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名单上。

陆荣昌是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第一位任公职的亚裔,也是西雅图市议会的首位有色人种的市议员。

喜欢的明星大投票

美国的亚洲主题电影

美容业也是早期亚裔重要产业,原因之一就是亚裔比较不显老。

照照镜子看看显不显老



1965年,40岁的陆荣昌飞机失事,直到3年半后飞机残骸才在北瀑布地区找到;1966年,为纪念他,陆荣昌基金会和博物馆创立。

亚裔在西雅图的工程业也贡献颇多

这个博物馆有些关于李小龙的展览,但大都不让照相。

中间的过道还是用的老式木制外墙皮

骆家辉的展览,他曾任华盛顿州州长,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亚裔州长。

老式旅店

“亚裔美国人”是随着六七十年代美国有色人种运动而兴起的称呼,来取代过去“东方人”的叫法。

二战时驱逐日本人的场景,西雅图的日本町再也没有恢复到二战前的规模。




亚洲制造,熟悉的电饭锅和海城服装。

飞虎队的“美国空军,来华助战,仰我军民,一体救护”布条


亚裔老兵的生活


中国家族祭坛、佛教祭坛、印度教祭坛和锡克教祭坛

今年是农历虎年,亚洲博物馆自然少不了老虎。


博物馆除了有东亚部分外,对其他亚洲国家也有介绍和展示。

菲律宾展览

传统服饰与西雅图大学毕业证

缅甸的传统乐器

柬埔寨的历史


红色高棉

南亚的女性生活





现代艺术就看不太懂了




博物馆不大,很快就能逛完;这个博物馆还同时属于国家公园系统,可以盖国家公园的章。

唐人街的街头涂鸦也很有国风




逛完唐人街,我们在西雅图市内的行程就结束了,要开车去北瀑布国家公园附近的伯灵顿(Burlington)住宿。

路上会经过Bothell的印度神庙,印度神庙的外饰很好看,挺有辨识度的,自然要去打卡啦。

打完卡就直奔宾馆啦


今天的行程就是北瀑布国家公园,这个公园面积挺大的,但绝大部分都很难到,我们就按常规路线游览一下公园的景观路,顺便走走路两边的步道。

第一个步道是游客中心的Skagit河步道,是看大树的,还有一个观景台看远山。

游客中心挺大的,我们到得早还没开门,等走完步道再来逛。


看远山的观景台,可惜现在有雾,远山基本都看不见。


步道能走到Skagit河的边上,所以就叫小河环路步道了。


树干上地上有很多苔藓,之前提到过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把这个苔藓当特色推荐,后来发现家附近的树林很多也有苔藓,应该是海边的树林都容易长苔藓,也就觉得稀松平常了。




步道很安静,都没有遇到其他的游客,有包场的感觉。



走到Skagit河边了,河水源自周边北瀑布群山中的融雪,里面还有三文鱼和水獭,当然我们随便瞟一眼是无缘看到的。


步道到河边就开始返程了



一路上还是各种毛毛树

还有藏在蕨类植物下面的墨绿色蛞蝓


步道全程大概2英里,爬升100英寸,很适合早上来热热身。

走回游客中心也开门了,进去逛逛。

先和一进门迎宾的熊熊合个影


游客中心不大,有一些本地动植物的展览,纪念品商店有很多种类的毛绒玩具。

还有香蕉蛞蝓可以骑

这里的宣传片也挺特别的,基本都不是关于北瀑布的,一会儿是在奥林匹克公园放生金刚狼,一会儿又讲了讲大家对华盛顿州熊熊的态度。

可爱的雪貂也是这里的特产动物,我们都没看到。



游客中心后面观景台的雾退去了一点儿,远山露出来的也不多。


游客中心门口还展览了一块原住民的岩画,北瀑布这一带因为山多崎岖,所以分成了好几个不同的部落,部落之间靠山口小路贸易交流。

下一个景点是Skagit信息中心,貌似不是天天都开门。

信息中心周围是个小村子,还有住宿的地方,完全没有国家公园的感觉。

雷鸟图腾,上面的是雷鸟,下面还坐着熊熊。

Skagit信息中心附近也有些步道可走走,其中雪松自然步道最出名,路上会路过这个标志性的吊桥,可以继续看Skagit河。


Skagit河是奶绿色的,有点高山湖的感觉。


过桥之后,又是林间步道,有一些讲动植物的说明牌;照片里面是美国白桦,英文直译是“纸桦”,因为它的树皮脱落薄如白纸而得名。


被火燎过的树干,因为老树更加皮糙肉厚,所以更容易在火中存活。





这棵树中间被烧空了,形成了一个针孔一样的细缝。

所以这棵树也叫“看穿树”



步道尽头是Newhalem溪水电站的一部分,最早的水电站毁于火,这是火灾之后重建的。


水电站还在使用,这个牌子上列着它的发电量等各种参数。

旁边还有警示牌说河水可能会因为上游泄洪而暴涨,要注意安全。





走回吊桥了,桥上的景色很好,多照几张。

再逛逛信息中心后面的小公园,感觉还点人气。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一带的展览讲得都和发电送电相关,连合影的人形立牌都是电厂工作人员的形象。

这辆产于1924年的火车头叫老六,过去曾经运送过很多在发电厂工作的员工,现在已经被爬上爬下的小朋友们占领了。


顺便提一嘴,后面的这条贯通北瀑布的20号公路建成于1972年,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是全年通车。

再往前开开就是峡谷大坝,水电站也是这里的特色,提供了西雅图市的用电。



这个点是峡谷眺望点,可以看到一个小瀑布,有一条0.6英里的小步道可以走走。

步道前半段可以眺望峡谷湖,步道起点的这个观景台有棵树挡在正中间。


之后也能看到湖,就是角度都不怎么好照相。


步道后半程就看不到湖了,石头上的绿毛毛也挺可爱的。

阴影中的峡谷溪

马路对面还有一个可以亲密接触的Newhalem小瀑布,在下面很凉快,解解暑气。


开始走今天的重头戏——Thunder Knob步道了,这个步道口的停车位很少,对面的Colonial溪露营地有很多停车位。

开始部分在林间走,我们还在Colonial溪边简单的野餐了一顿,补充体力也顺便减轻负重。

只是这溪水颜色看着不怎么透亮

03年和06年这里两次发水,溪水也改了道,所以现在溪边都是石头和断木。

之后的步道就开始爬山了,虽然实际总爬升不到700英尺(官网说不到500英尺),但运动量还是有点大呀。

半山腰有个观景台,可以休息一下看看对面的山。


继续爬山,再往上走就没有树荫了,比较热。

走到步道终点了,即可观山又可赏湖,有很多打卡的游客,要排队照相。

我们发现还有一条小路能继续往上走,我们继续往前看有没有人少的观景台。

这次是真的走到头了,游客是少了,但视野都被树挡住了,怪不得没人在这里照相。


走回刚才的观景台,人少了一些,拍照角度也好了一些。


无人版,感觉真的挺有意境的,远处还有个猫耳朵山,很可爱。

休息一会儿,开始下山了。


下山还是挺轻松愉快的

走回停车场了,边上就是Colonial溪,有很多玩水的游客。


下一站是快乐溪森林步道,主要是看大树和小溪的。

这个步道都是树荫,挺凉快的,走起来很舒服。

去程沿着小溪走,还能走到小溪边玩玩水。


步道是个环路,返程就只能看大树了。


全程都是在这种木板路上走,有一点点曲径通幽的感觉。

Ross湖景观点是我们此行最东的点,开到这里就返程了;这里的河水就是深蓝色的,跟之前看到的很不一样。

其实20号公路两侧应该叫做Ross湖国家休闲区,我们没有真正进到北瀑布的硬核区域。

回程路上还有北瀑布的经典机位——Diablo湖眺望点,我们之前一直看到的奶绿色的湖就是大菠萝湖。

这里的景色真的非常棒,有一种之前步道都白走了的感觉。


各种角度照照照


我们用三脚架定时多张自拍,旁边的老爷爷看了之后感觉这招很棒。

一圈都照完,开车回宾馆了。

今天在游客中心的战利品,很多小动物都是特供,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多收几只。

今天的行程有点尴尬,主要就是从伯灵顿开车到西雅图;之前想了很多方案,比如坐船去加拿大、去圣胡安岛、去Ebey's Landing或者去爬Baker山,但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易成行,在早上才确定了这个不咸不淡的方案,因为期望不高,整体体验也还不错。

早上我们先往西走,逛了一下Fidalgo半岛,这里有去加拿大和圣胡安岛的码头。加拿大的航线因为疫情导致员工数量不够,就关了。圣胡安岛要提前预定,而且感觉回来有点赶,我们就只能城市游一下了。

Fidalgo半岛的行程都集中在Anacortes,路边竖着欢迎光临的大牌子,时间充裕,就打个卡。

第一站是海员纪念公园,在一个码头上,有2个雕塑。

1976年树立的海员纪念碑,纪念二百年来社区中丧生于海上的海员们,名单一直在更新。

海洋之女雕塑


周围的景色也还行,可以远远地望见四周的群山。



第二站是海事遗产中心和W. T. Preston号木制蒸汽船,是个旧船改的博物馆。

后面就是Preston号真身啦,它是皮吉特湾河道疏浚船,于1929年投入工作。


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公路铁路运输愈加发达,河运的重要性愈加下降,疏浚船也开始转向承接一些观光娱乐业务。

Preston号并不是为观光而设计的,所以还是于80年代退役,并最终陈列于此供大家参观。

第三站是Cap Sante公园,就是个山顶的景观点,可以看看海景。


下面停船的地方就毗邻刚去过的海员纪念公园

今天天气很好,能看到很远的地方,附近的几个小岛也历历在目。

第四站是Causland纪念公园,就是个城市公园,一大早就看到遛狗遛娃的居民。

公园的名字来在于本地居民Harry Causland,他随美军参加一战,于1918年在为被围的战友运送弹药时阵亡。


历次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

逛完这里我们就开车向南回西雅图了

在小狗的反复唠叨下中途逛了下奥特莱斯,比丹佛的差远了。

我们下午去西雅图附近的国家森林徒步,走两个简单的步道。

步道没难度,但是天气有点热,走的有点难受。

我们先走了Franklin瀑布步道,步道2.5英里,有点小爬升,大概三百多英尺。


中途可以看到个小溪,也有个小瀑布,略有一些凉意。






快走到瀑布了,要爬一段,有点小累呀。

终于走到瀑布了,水量还挺大的,能看见彩虹。

瀑布落差70英尺,从瀑布吹来的风都带着水汽。



各种pose打卡瀑布



返程的时候我们走的另外一条路,没走多远就发现路边竟然有个街趴的地方,还停了不少车,看来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捷径呀。

回程的路上在树林中走,又是下山,很快就走回停车场了。

今天最后一个景点金溪池步道,要开一小段土路才能到步道口,步道维护得很好。


步道很清静,只有我们2个人,体验很好。

步道全程1.3英里,几乎没有爬升;前半程没什么景点,都看不到金溪池。

后半程有几个观池台,视野还不错;这里据说七八十年代修建附近的90号洲际公路时是个砾石堆,后来逐渐恢复了自然环境。

池子里有挺多水草的


步道快走完了,结尾处还有个观池点,可以看到倒影,算是小小的惊喜吧。



今天完美收官,回宾馆,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啦。


今天就要飞回家了,早上有点时间,见缝插针逛了下久保田花园。

门口垃圾桶有小松鼠在觅食

看花园名字就知道是个日式花园,跟家附近的日式花园差不多,面积大了一些。

进门拿了份地图就开逛了

花园由来自四国地区的日本移民藤太郎(Fujitaro Kubota)在1927年建立的,也快有百年历史了。


观景石台

石台对面是泉池



醉蝶花,小狗这一行已经过足了小花花的瘾,现在已经兴趣索然了。



隐藏在树荫里的小石灯笼


这里叫做日本花园,是久保田花园里最古老的部分。


名字源自春日大社的春日灯笼

这里明显感觉日本元素多一些,走走石板小桥。




这里的树木也修剪地很有意境

源自久保田老家四国的心桥




久保田家族为庆祝1962年西雅图举办的21世纪博览会而修建的山景,还带有小瀑布。

这个小桥叫月桥,感觉日本桥都有点陡,不好走,旧金山日本茶园里的桥比这座还高还陡。

据说日本桥都这么陡也表明生活的不易,“上去也难,下来也难”。


这一片是石园,里面的石头都是六七十年代久保田家族给周边的住宅安装的,2012年重新收集起来放置在了这里。

木门则来自华盛顿公园植物园里的日本花园



上面写着露结,不知道是不是出自《千字文》里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盲猜是接露水的?

走回入口处的青铜大门了

总体感觉这花园没什么特色,没有枯山水,也没有日本塔,时间实在富裕来逛逛也可以。

出门再来一张,去机场了。

西雅图机场的木雕马

在飞机上看到的雷尼尔山

旧金山与金门公园

我寄居的小城

中半岛的盐地和大桥,我们马上降落圣何塞机场,全程到此结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