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圣诞节假期思路枯竭,决定不出远门带猪游览一下湾区周边的景点;雷耶斯点国家海岸离我们距离适中,因为是年底假期开放时间和平时不同,我们选择了时间最合适的平安夜来参观。
首先到的是熊谷游客中心,这也是雷耶斯点最方便到达的地方,离我们前两天去的塞缪尔泰勒州立公园就几分钟的车程。
游客中心里面是各种常规介绍,还有实时的天气信息和地震记录。
当然猪猪对于复杂的介绍都没兴趣,还是满坑满谷的动物标本更有吸引力。
人类在这里生活的历史,从最早的海岸米沃克(Miwok)原住民,到后来的探险家、农场主和采矿工,算是标准的美国历史缩影。
马尼拉大帆船剖面图,16世纪的时候很多在墨西哥和菲律宾间进行贸易的西班牙帆船,会先沿着加州海岸线向北行进到雷耶斯点附近,然后再乘着东风横渡太平洋。
模拟的树林环境,后面的猫头鹰已经借助保护色融入到了松枝松叶当中。
开始走步道了,首先走的是Kule Loklo步道,名字在Miwok语里就是熊谷的意思。
这个步道主要是感受海岸Miwok原住民文化的,他们善于利用周围的植物作为生活资源:橡树果可以储存下来在冬天食物短缺时食用,干草可以来编筐和修房。
步道有点年久失修,路上两只小鹿悠然地吃草,看我们走过来也不愿让路。
复原的小木屋,已经上锁不让进了。
十年前我们还进小木屋看过,不知道为什么这条步道现在这么衰败了。
这个被围起来的建筑应该是Sweat Lodge,是进行一种叫做Sweat(出汗)的净化仪式所用,这个仪式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这里还有很多锥形的小木屋
锥形木屋里面没有外面看起来的那么狭促,当然也算不上宽敞。
政府对海岸Miwok人的定位非常摇摆,1953年认可他们的部落权利,1958年就取消了,直到2000年才再次认定。
海岸Miwok人现有500人左右,大都集中在旧金山以北的沿海地区。
我们走了条环路,这样方便接后面的地震步道,两个步道加起来2.1英里,基本没有爬升,老少咸宜。
两个步道交接的地方就是这座摩根马场,里面的马见到人还会走近来看热闹。
开始走地震步道了,这条步道上说明牌很多,猪上来就研究起圣安德列斯断层了。
圣安德列斯断层可以说是加州地震频发的主要源头,2015年巨石强森主演的电影《末日崩塌》的英文原名直译就叫《圣安德列斯断层》。
不知道是不是圣诞节大家都出远门玩了,熊谷最热门的地震步道也没什么人。
圣安德列斯断层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猪听了我的讲解之后号称感受到了地壳的运动。
1906年4月18日凌晨5点13分,发生了里氏7.8级的旧金山大地震,是美国历史上发生在大城市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这条原本连在一起的围栏,地震之后已经“动如参与商了”。
地震之后又引发了大火,最终有3千到6千人丧命,绝大部分都是旧金山市民;约有30万人无家可归,只能搭简易帐篷临时居住,帐篷遍布湾区的各个公园。
当时清政府得知地震消息,拨款帑银10万两通过美国驻华公使转交美国政府用于赈灾,另拨款4万两来资助受灾的华人。
去往雷耶斯灯塔路上路过的柏树隧道,他们是美国广播公司RCA在1930年代接收这里时种下的蒙特雷柏树。
小路尽头是RCA的无线电站,我们时间有点赶,在这里拍个照就直奔灯塔去了。
雷耶斯点灯塔这里人还挺多,我们又运气爆棚在步道口找到了停车位。
从停车场到灯塔往返1.6英里,路上能看到狭长的雷耶斯点海滩。
雷耶斯点游客中心,可以盖章,还有专门的爬灯塔纪念章。
之所以叫“爬”,是因为从这里到灯塔有313级台阶,下去还好说,回来的时候会有点小难度。
灯塔设备展览室,这里是用炸药炸出来的平坦区域,专门为了建灯塔用的。
灯塔除了灯还有雾号,就是后面这个四声道的大喇叭,过去使用时是放在室外的。
灯塔内部,上面的菲尼尔透镜等设施是在法国生产之后,再用船运到这里安装的。
雷耶斯点灯塔于1870年投入使用,一直到1975年海岸警卫队安装了自动灯光后才退役,之后交给国家公园系统予以保护。
灯塔守塔人生活还是很枯燥的,虽然灯塔上面的透镜可以自动旋转,但是需要每两个多小时给它上一次发条,感觉夜里是睡不踏实的。
灯塔不是每天都开,来之前可以先在国家公园的官网上确认一下。
开始往回爬了,猪猪的体力也要见底了。
傍晚郊狼也出来溜圈,从雷耶斯灯塔开出来的路无比漫长,我走得又累,回家就病倒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