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9日星期日

似曾相识燕归来--哈尔滨之旅

今年夏天北京格外热,我们就想到北方避暑,从长春出发,坐高铁1个多小时就能到哈尔滨;说走就走,去哈尔滨。

还是先列下行程:

黑龙江省博物馆,果戈里大街,圣阿列克谢教堂,哈尔滨市博物馆,索菲亚教堂
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和防洪纪念塔,中东铁路桥和中东铁路公园,中华巴洛克,太阳岛
索菲亚教堂,伊维尔教堂,霁虹桥,赵一曼广场
下了高铁,我们直奔第一个景点--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很小,在全国各个省博里面应该也是排名靠后的;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东北各省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多和北方政权相关,加上本来天气又冷,博物馆里的人文历史和中原诸省还是难以匹敌的。

本月的明星展品,是从有“北方马王堆”之称的金代齐国王墓里出土的丝织品服饰,这件展品也是博物馆的十件镇馆之宝之一。

这个展厅展出的是冰版画,内容都是哈尔滨市内的景点,艺术性马马虎虎,不过因是在冰上雕刻印画很有地方特色,而且冰会融化所以每一张印出来的都不太一样,可谓张张绝版。

博物馆上下两层,游客还挺多。

这个展厅叫做《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城市规划馆,感觉展出的内容也都大同小异,都有复古铜像之类的。

哈尔滨之前是沙俄的殖民地,修了不少的铁路,工业基础很好,又因为是第一座被解放的大城市,所以也被赞为共和国长子。




中东铁路上使用过的铁轨、铺路石、铁桶和风灯。

黑龙江省博物馆这里原本是莫斯科商场,1923年6月改为东省文物研究陈列所,这里就是过去研究所的图书馆。

下一个展厅是展出动物标本的,因为不是专门的自然博物馆,所以这里只是简单的标本陈列,没有动物的生活场景的再现。

不知道是不是年头久远的缘故,标本的眼睛都做的不太好,感觉每个动物都愣愣的。

在东北怎么少的了东北虎呢,百兽之王的兽皮。

早年制作标本的场景


黑龙江的森林资源很丰富,这里也有很多昆虫的标本。



这个展厅叫做《玉见南山--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文物展》,展出的就是黑龙江省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据说这里在建国之后陆续出土了5万件玉器和陶器,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回家之后查了一下才知道这几个展览都是5月份省博装修后新增的。

从省博出来,我们沿着果戈里大街步行去宾馆;宾馆位置算是交通便利,价格也便宜。

颇具俄罗斯风情的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比较有名的商业街,作为东北人感觉很亲切。

途径俄罗斯河园,牌子都是中俄双语的。


从宾馆出来后,我们先顺路去了圣阿列克谢教堂;哈尔滨有很多俄式教堂,它们也是我们此行的重点。教堂广场上有很多人,走近仔细一看,好像都是父母帮子女相亲的。

教堂于1931年开建,1935年建成,原本是东正教堂,文革之后改为天主教堂。

哈尔滨作为曾经的沙俄殖民地,教堂也都有带着东正教风格的洋葱顶。

教堂标志性的钟楼,我们看时间差不多了,在果戈里街上的老昌春饼解决了午饭,味道马马虎虎;可能我们是山猪吃不惯细糠,反而觉得后一天吃的干锅麻辣烫更对胃口。

下一站我们去了哈尔滨博物馆,博物馆是由原哈尔滨市委办公大楼改的;哈尔滨博物馆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有好几栋楼,展品比黑龙江省博物馆丰富多了。

这个小楼是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始建于1919年,最开始是中东铁路公司的吉林铁路交涉局,属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1945年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在哈尔滨解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办公室内景复原

小楼的百年历史介绍影片,墙上是哈尔滨历任市委书记的介绍。



钟表展厅,也算是当年的精密机械了。


我们对钟表收藏是绝对的门外汉,所以除了发出“我去”,“牛啊”之类的感叹词也发不出上档次的评论了。


版画展厅,这里的版画是17-19世纪的欧洲铜版画,作品精细了很多,门口还有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热情的给参观者讲解版画的制作过程。





照相机展柜,大猪作为半吊子的家庭摄影师,当然得合个影。

俄罗斯油画雕塑作品展,天寒地冻的体质和这里很合。





另一个楼是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

哈尔滨特别市设立于1926年,这是当时的文书与自治公约。

感觉每个城市都有类似的展厅,展品的安排也都很类似。

始建于1904年的哈尔滨火车站模型



哈尔滨城市建设场景


沦陷时期的哈尔滨与731部队

补锅,爆米花和糖葫芦

这个展厅都是过去的街头生意

豪华的西餐厅

受俄罗斯影响,当时的上层人士纷纷换上了西装。

黑龙江文学馆,下面的桦树干上刻着的都是东北背景的名著。

陶瓷制品

一屋子的大银锭,感觉像是钱庄的标配。

清朝的宫廷服饰,看上去更像戏服。

绣花的女服


瓷器漆器大瓶子,颜色很漂亮。





先不管展品属于什么级别,博物馆倒是真的大,每层楼都满满当当的。

外面下雨,我们就在哈尔滨市博物馆逛到了闭馆赶人。

雨停了,回去的路上刚好经过了哈尔滨的地标——圣索菲亚大教堂,打卡一下。

虽然雨刚停,但是广场上人仍然很多,不愧为哈尔滨第一网红打卡点,明天早点儿来拍没人的照片。

第二天一大早再来索菲亚教堂打卡,果然就没人了。

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现在的建筑是1923年到1932年间重建的。

国内流行的“我在XX等你”的路牌打卡


教堂结合了拜占庭教堂(拉丁十字布局)和俄罗斯民间木教堂(洋葱头)风格,非常有辨识度。

趁人少,各个角度都照照,没想到几个月后的现在哈尔滨突然火了起来,就是文案实在不敢恭维。

我们之后步行到了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也是哈尔滨的标志景点,大街两侧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照片里的建筑现在是锦江之星宾馆,原本是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建于1923年,属于折中主义建筑。

中央大街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步行街,也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之一,逛起来挺轻松的。

主街两边还有端街一类的小巷子,也有一些可以打卡的小点。



主路上的这种厚厚的方砖也叫“面包砖”,据说最早修建的时候一块砖就要一个银元;建筑的外墙都是新粉刷过的,建筑基本也都有了其他用途,总体感觉还是旧旧的。


小巷子里的“烧鸟”店,还没开门。



路边的小斑马,自娱自乐很开心。



1913年建成的马迭尔宾馆,和满大街的马迭尔冰棍是同宗同源。


哈尔滨的英文名和汉语拼音略有不同

中央大街不长,走一会儿就逛完了;我们还顺路去红专街炫了顿本地早餐。


继续步行就到了松花江畔,在江边散步很舒服。

路边还有很多憨憨的小雕塑,比如这个滑冰的小男孩儿。


没走多远就到了人民防洪纪念塔,塔周围有音乐喷泉环绕,旁边还有拉游客照相的小商小贩,感觉像是30年前的北京。这座塔本是为了纪念1957年哈尔滨抗洪而于次年设立的,但是1998年的洪水水位超出了1957年,塔下面红色牌子的地方就是1998年的洪水水位;我们本感觉洪水应该离哈尔滨这种大城市很遥远了,但是没过多久的暴雨就给我们见识了大水的威力。

沿江的这条步道是斯大林公园的一部分,名字很有当年东北的时代气息。


又是网红路牌,感觉这几年各处的人造景点越来越多了。

我们一直步行到了松花江铁路大桥,这座桥也是哈尔滨市道里和道外的分界线。

大桥1901年竣工,中间经过若干次修整,最终使用到2014年。

2016年起,大桥就只有观光作用,现在只能走行人和自行车。

在网上看到了很多有氛围感的照片,实际效果就这样吧,可能冬天下雪之后会更有感觉。

为了避开人群,我们已经走到了江对岸,如果继续往前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太阳岛上,不过我们目前还有别的安排,太阳岛下午再去。

大桥全长1千多米,走个来回也很轻松;桥南就是中东铁路公园,整体风格就像是旧火车站改建的。

广场上有火车头,后面的中东铁路印象馆今天没开门。

1956年青年节由黑龙江省共青团委命名的“黄继光”号




大红色的雕塑很醒目




还有这种火车造型的儿童游乐设施


从中东铁路公园再走一点儿就到了中华巴洛克,这里跟中央大街类似,也有很多民国风建筑。


这里的建筑比较原生态,感觉都没有翻修过,人气也少很多,街上都没人。

我们没逛多久,就开始下暴雨,不一会儿积水就没了脚面;我们躲了一会儿感觉这雨根本没有停的意思,一咬牙趟着水去坐公交车回酒店休息了,好在有雨衣勉强能挡挡;坐在公交车上看外面的积水跟小河一样哗哗地淌着,感觉就像是在坐在船,果然防洪不是危言耸听呀。

酒店洗漱之后又睡了一觉,起来发现雨停了;我们满血复活,就按原计划去逛了太阳岛公园,再次感叹下国内方便的公共交通。

太阳岛和哈尔滨市区隔着松花江对望,有渡船往返,渡船分很多种,还是有不少的坑,官方2元船票的只有特定码头才有,我们懒得查就直接坐地铁过来了。

太阳岛占地面积挺大的,是哈尔滨市内唯一的5A级景点,里面有很多人造景观,进门过了桥就能看到这个坐龙广场。

公园外面门口的“太阳岛”大石头很多人照相,还各种插队,里面的石头就清净了,一个拍照的人都没有。

因为正是盛夏,花卉园里面各种鲜花争芳斗艳。


还有小朋友在小桥下面的溪里淌水玩


自从1983年歌曲《太阳岛上》在春晚上唱响之后,太阳岛就在全国出名了。

太阳湖


这个天鹅挺醒目的,有芝加哥云豆的感觉,就是周围没什么建筑,天鹅身上的镜面里反射的都是湖边的景色。


天鹅雕塑很大很拉风,在岸对面远远就能看见。

湖对面的听雨廊,我们回程的时候会路过。

太阳湖上的白玉拱桥

三岔亭,我们是沿着太阳湖按照先西后东的顺序游览的。

丁香花径

还有花钱喂小鹿的鹿苑,不知道是不是copy日本奈良的鹿苑。



公园里的松鼠岛,和公园一样都是免费的。

松鼠岛里的松鼠雕塑,应该会很讨小朋友喜欢。



当然也有真松鼠,不过真的需要关在笼子里吗?

据说松鼠岛上有两千多只散养的驯化松鼠,意外地没有亲见。


这只鸭子很喜欢追人,照相的功夫就咬了好几口裙子。

过了松鼠岛就到了天鹅湖,这片水域养了一些黑天鹅,水里还有很多锦鲤。

远处的是人造瀑布太阳瀑,还能走进去。

从里向外看太阳瀑

瀑布内部还有人造的溶洞,打着五颜六色的灯光。

太阳瀑与太阳潭


这一片是新泻友谊园,过去叫日本园。

和新泻的万代桥对应,这里也有一座万代桥。

万代湖

哈尔滨新泻友谊园的牌匾,这里应该才是正门。


葫芦池

中日友好纪念碑,周围也有一些日式建筑。


白玉桥

桥柱上的大蛤蟆

湖里的荷花马上就要开了

太阳湖是1980年劳动节大家义务劳动挖出来的人工湖,挖湖的土方直接就在岸边堆了这座太阳山。

太阳山居然还有点陡,爬起来略喘,山顶有一座白色的亭子。


从听雨廊远眺对面的大天鹅雕塑

听雨廊上下两层,内部风格偏欧式。

最后穿过笨熊乐园,跟栖凤台的凤凰合个影就回宾馆了。

7月11日

今天我们一大早又来到了红专早市,昨天就来吃早点,太多吃的了,没顾得上照相。

今天补吃下昨天没吃的

吃的都是常见的早点,很有烟火气。

街上真的很多人,有很多周围的居民也有外地的游客。

我们又接着逛了逛周围的古建,红专街这里很多都是过去犹太人的活动建筑。


中央大街上还有卖俄罗斯大列巴的店,列巴就是俄语面包的意思,和今天大家的口味相比太硬了。


中央大街两侧的街道很多老建筑看着都破败了,楼上的部分只有最外面这面墙还留着。

小狗念念不忘地又来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补了几个角度的照片。

索菲亚教堂有开放的时候,届时可以买票进去听音乐,我们就在外面看看好了。


今天行程比较宽松,我们坐车来打卡哈尔滨火车站;这里的交通设计也很神奇,明明就在马路对面,但是半天都找不到走过去的路,我们最后是从地下停车场走过去的,沿途还遇到了跟我们问路的人。

车站旁边就挨着伊维尔教堂

伊维尔教堂始建于1908年,1920年冬,俄白军将领弗拉基米尔·卡普佩尔曾葬于此处,2006年,应俄罗斯要求其遗体又被挖出运回了俄罗斯安葬。

文革期间教堂顶上的“洋葱头”都被拆除,不过教堂主体建筑得以保留,但是渐不为人所闻,直到1998年差点被拆除时才再次得到重视;2015年,随着哈尔滨火车站进行改造升级,这里也得到进一步的修复,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火车站没走几步就到了霁虹桥,这座桥也是国保单位,始建于1926年,部分桥体于2018年进行了拆除重建。

据说因为霁虹桥拆除与否争议很大,间接导致了哈尔滨火车站周边的交通多少有点儿古怪。


霁虹广场

之后就一路走回宾馆准备回长春了,路上还经过了赵一曼广场。


哈尔滨之行结束了,总体感觉很好,尤其是对于多年未曾回国的东北人,那真如同法语déjà vu描述的一样有种说不出的熟悉;不过对于北京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共鸣了。

没有评论: